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及防治措施

时间:2017-10-10 16:43:13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文章简介:

他汀类药品是一种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的抑制剂,能有效降低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LDL)及甘油三酯水平,并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是目前最重要的调脂药品。近年来的研究证明[1],调脂治疗在防治心脑血管疾病中发挥重大作用,因此他汀类药物是有效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一级、二级药物。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主要发生在[2]皮肤、胃肠道、神经系统、肝脏和肌肉等组织。皮肤及胃肠道反应一般并不严重,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可能减轻或消失。他汀类药对肝功能、肌肉系统和神经系统等的影响,是制约其临床应用的重要因素。

1 不良反应

1.1 肝毒性[3]
 
他汀类药物肝毒性具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临床研究表明,ALT升高与饮酒、体重增长、服药前肝功能异常和他汀类使用药物剂量的增加有关。研究排除服药前肝功能异常者,结果显示,ALT改变是与剂量相关,症状严重者分别有短暂的恶心、腹痛、食欲减退及疲劳症状,均在80 mg/d组。对于肝功能损害较轻的患者,降低剂量同时给予护肝治疗,可以使调脂治疗得以继续。而肝功能损害较重的的患者,需待肝功能好转后,在密切监测肝功能的前提下,可继续应用小剂量他汀类药物调脂。

1.2 肌肉毒性反应[4]
 
包括横纹肌溶解、肌痛、肌触痛且色素沉着等。临床现为肌肉疼痛、无力,以四肢近端肌肉明显,如没有及时停药,可以发展成为肌溶解,血清肌磷酸激酶(CK)升高达正常高限10倍以上、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达正常高限3倍以上,肌肉活检为非特异性炎性改变,肌电图显示有肌病表现、肌球蛋白尿等。随着肌溶解的发生,血清肌红蛋白水平显著升高,进行性肾功能减退,最终患者可死于严重的尿毒症或心律失常。老年、肝或肾功能不全、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低、低血压、严重感染、剧烈运动、药物性肌病病史或家族史等均是发生他汀类药物性肌病的危险因素。

1.3 神经系统毒性[5]
 
他汀类药物不会引起外周神经病,也不损害记忆或认知功能。如治疗过程中出现神经系统症状时,可行全面神经学评价以排除继发性原因(如糖尿病、肾功能不全、酒精滥用、癌症、甲状腺功能低下等)。如不能找到其他原因,应终止他汀类药物治疗3~6个月(外周神经病)或1~3个月(认知损害)。如症状改善,可作出他汀类药物诱发外周神经病诊断,并换用另一种他汀类药物;如停药后症状仍不能改善,根据危险-获益分析可考虑再次启用他汀类药物。他汀类药物不会增加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风险专家建议,尽量避免在颅内出血复发风险较高者应用他汀类药物,除非特别需要应用或临床证据表明他汀类药物治疗可明显获益。但是,他汀类药物用于脑卒中二级预防时,以下人群应警惕出血性卒中的危险:既往有脑出血病史、老年男性、存在控制不良的严重高血压、使用抗栓治疗易发生脑出血等情况者。对此类患者需要仔细分析易于出血的原因,权衡利弊,以减少使用他汀类药物引起脑出血的风险。

2 防治措施
 
他汀类药物是冠心病的二级预防药物,也是以胆固醇升高为主的血脂异常治疗的首选药物[6]。为避免应用他汀类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应从较小剂量开始。增大用药剂量,在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率的同时,会增加肝功能异常和横纹肌溶解症等不良反应发生率[7]。(2) 考虑患者的特殊病理、生理因素。老年人(尤其是老年女性患者)、肝肾功能不全、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低、有药物性肌病史或肌病家族史的患者,是发生他汀类药物相关性肌病的高危人群,应对服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进行随访,密切关注[8]。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医人保持中立

广告赞助更多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中医学院 | 医学考试 | 健康养生针灸 | 中医美容 | 妇科 | 儿科 | 性病 | 皮肤 | 五官 | 肝病 | 两性 | 健康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