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虫

时间:2007-12-5 22:06:30   文章来源:中医人搜索整理    作者:佚名  

文章简介:

简介

血吸虫也称裂体吸虫(schistosoma)。寄生于人体的血吸虫种类较多,主要有三种,即日本血吸虫(s.japonicum)、曼氏血吸虫(s.mansoni)和埃及血吸虫(s.haematobium)。此外,在某些局部地区尚有间插血吸虫(s.intercalatum),湄公血吸虫(s.mekongi)和马来血吸虫(s.malayensis)寄生在人体的病例报告。

寄生于人体的血吸虫在形态、生理和生活史等方面,有许多不同于其它人体寄生吸虫,如血吸虫系雌雄异体;成虫在肠系膜静脉或膀胱静脉丛寄生,虫卵从粪或尿中排出,因虫种而异;尾蚴的尾部分叉,在水中经皮肤侵入缩主;生活史中无雷蚴和囊蚴阶段。兹以日本血吸虫为例,作较详细叙述,并扼要介绍曼氏血吸虫和埃及血吸虫。

 

分布

血吸虫分布于亚洲、非洲及拉丁美洲的76个国家和地区,估计有5~6亿人口受威胁,患病人数达2亿(1990)。我国仅有日本血吸虫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血吸虫。从湖北江陵西汉古尸体内检获的血吸虫卵事实,表明血吸虫病在我国的存在至少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

全球76个国家和地区有血吸虫病流行。其中,日本血吸虫分布在亚洲的中国、日本、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这种血吸虫是日本人在日本首先发现的,故定名为日本血吸虫,埃及血吸虫分布在非洲及西亚地区,曼氏血吸虫分布在中南美洲中东和非洲。中国只流行日本血吸虫病,简称血吸虫病。全世界有74个国家和地区流行血吸虫病,流行区人口达6亿,有2亿人受感染,每年死于本病者达百万之多。

我国流行的只是日本血吸虫(简称血吸虫病)。血吸虫病是危害人民身体健康最重要的寄生虫病。解放初期统计,全国约一千万余患者,一亿人口受到感染威协,有螺面积近128亿平方米,13个省、市、自治区有本病分布。严重流行区,患病者相继死亡,人烟稀少,十室九空,田园荒芜,造成了“千村霹雳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的悲惨景象。解放后对血吸虫病进行了大规模的群众性防治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至70年代未期,患病人数已降至250万,晚期病人已很少见到。灭螺面积达90多亿平方米,占有螺面积80%以上,防治科研有不少创新。广大血吸虫病流行区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但要达到彻底消灭血吸虫病的目的,还需要作长期艰苦的努力。


 

病原
日本血吸虫寄生于人和哺乳动物的肠系膜静脉血管中,雌雄异体,发育分成虫、虫卵、毛蚴、母胞蚴、子胞蚴、尾蚴及童虫7个阶 段。虫卵随血流进入肝脏,或随粪便排出。虫卵在水中数小时孵化成毛蚴。毛蚴在水中钻入钉螺体内,发育成母胞蚴、子胞蚴,直至尾蚴。尾蚴从螺体逸入水中,遇到人和哺乳动物,即钻入皮肤变为童虫,以后进入静脉或淋巴管,移行至肠系膜静脉中,直至发育为成虫,再产卵。血吸虫尾蚴侵入人体至发育为成虫约35天。

临床表现

l、慢性血吸虫病 接触疫水 l~2天后,可出现尾蚴性皮炎。一般无明显症状,少数有轻度的肝脾肿大。如感染较重,可出现腹泻、腹痛、粘液血便等。病人有不同程度的消瘦、乏力。


2、急性血吸虫病 潜伏期平均为40天,多数在3周至2个月之间。主要症状为发热与变态反应。热型以间歇型和弛张型为多,重者可为持续型,体温可在40℃左右持续较长时间,可拌有神志迟钝、昏睡、谵妄、相对脉缓等毒血症症状。热程一般在一个月左右,重者达数月。大多数病人有肝脾肿大,有的出现腹水。
3、晚期血吸虫病 根据临床症状可分为4种类型,即巨脾型、腹水型、 结肠增殖型及侏儒型。


 

诊断标准
l、慢性血吸虫病 (1)有疫水接触史;(2)可有腹痛、腹泻、脓血便、多数有以左叶为主的肝肿大,少数伴脾肿大;(3)粪检查出虫卵或毛蚴。无治疗史者直肠活检发现虫卵;有治疗史者发现活卵或近期变性虫卵;(4)无治疗史或治疗时间在3年以上病人,环卵沉淀试验环沉率≥3%及(或)间接血凝试验滴度≥1:10,酶标记反应阳性。具备(1)、(2)为疑似病例;具备(3)为确诊病例;具备(1)、(2)、(4)可作临床诊断。
2、急性血吸虫病 (1)发病前2周至3个月内有疫水接触史;(2)发热、肝脏肿大、周围血嗜酸性细胞增多,伴有肝区压痛、脾肿大、咳嗽、腹胀及腹泻;(3)粪检查出虫卵或毛蚴;(4)环卵、血凝、酶标记等血清学反应阳性者,标准参见慢性血吸虫病诊断标准(4)。具备(1)、(2)为疑似病例;具备(1)、(2)、(3)为确诊病例;具备(1)、(2)、(4)可作临床诊断。
3、晚期血吸虫病 (1)反复接触疫水或有明确的血吸虫病史;(2)有门脉高压症状、体征或有侏儒或结肠肉芽肿表现;(3)粪检查到虫卵或毛蚴,直肠活检查到虫卵(无治疗史者)或活卵、近期变性虫卵(有治疗史者);(4)血清学诊断阳性,参见慢性血吸虫病诊断标准(4)。具备(1)、(2)为疑似病例;具备(1)、(2)、(3)为确诊病例;具备(1)、(2)、(4 )可作临床诊断。
治疗原则
(1)慢性血吸虫病:吡喹酮40mg/kg顿服或1日2次分服。
(2)急性血吸虫病:吡喹酮120mg/kg(儿童140mg/kg)6天疗法,病情较重者可先用支持和对症疗法改善机体状况后再作病原治疗。
(3)晚期血吸虫病:主要是根治病原改善症状,控制和预防并发症。除并发上消化道出血、高度腹水和肝昏迷,一般可以吡喹酮总量60mg/kg于 l至2日内分3~6次口服。并发症治疗可采用中、西医,内、外科结合的综合疗法。


日本血吸虫

简介

日本血吸虫分布于西太平洋地区的中国、日本、菲律宾与印度尼西亚。在中国,血吸虫病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12个省、市、自治区。台湾有日本血吸虫的动物感染,但未发现人体病例。一般认为,人类几种主要血吸虫病中,日本血吸虫感染引起的病情最重、防治难度最大。这是因为日本血吸虫动物宿主多;成虫寿命长;感染后的伴随免疫和治愈后的免疫力差;中间宿主钉螺不易控制等。我国血吸虫病流行区,按钉螺的地理分布及流行病学特点,分为平原水网型、山区丘陵型和湖沼型。

[1] [2] [3] [4] [5] 下一页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医人保持中立

广告赞助更多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中医学院 | 医学考试 | 健康养生针灸 | 中医美容 | 妇科 | 儿科 | 性病 | 皮肤 | 五官 | 肝病 | 两性 | 健康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