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患者见到“精神分裂症外科手术治疗获重大突破”的报道后不肯吃药,她的母亲来电话询问是否可以手术治疗。经了解,这位患者高中期间患病,经治疗后参加了高考,成绩虽不很理想,但仍考上了大学。近来她的病情又有波动,母亲想通过手术“一劳永逸”。但我明确表示:精神分裂症不主张外科手术治疗。
精神分裂症是一个跨学科、综合性的重大科研课题,它涉及遗传学、生物医学、基因工程学等多学科领域,又与社会因素、易感受质和应激等密切相关。到目前为止,对它的认识虽取得了重大突破但仍有限。
目前对精神分裂症仍沿用操作性的诊断标准,分为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两大类。关于精神分裂症的病因有多种学说,传统的抗精神病药物以“大脑中枢一种叫多巴胺的化学物质分泌亢进”学说为依据,治疗阳性症状具有明显的效果,但对阴性症状疗效差。后来通过改进,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对两大类症状都有疗效,但镇静、嗜睡、内分泌失调等副作用较为严重。这也是病人在病情缓解和康复后拒绝继续服药治疗(即依从性)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科研的进展和第三代抗精神病药物的问世,目前除极少数疗效欠佳的病例,或因地域、经济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外,精神分裂症只要在医生的正确指导下治疗,几乎可以不发病。它的标志是:精神症状消失,具有完整或大部分自知力,
社会功能恢复。
一个人脑部有定位和局灶性疾病,如脑瘤等,神经外科予以手术治疗,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手段。但人类对精神分裂症病因的认识还太有限。除“多巴胺分泌亢进”学说外,科学家还发现在大脑分管情感的“边缘系统”有功能异常。但究竟是什么因素影响了这些系统并产生疾病呢?是基因导致的,还是个体的易感素质亦或是应激和环境的综合因素?这些问题仍有待研究和探索。
在抗精神病药物问世之前,精神外科手术曾用于临床,但随着科研的发展及大量临床实践,精神分裂症的外科手术日益受到“冷落”。精神外科手术都是针对“多巴胺神经介质和情感边缘系统”密切相关部位,通过有选择的或局限的破坏以达到“预期”的治疗目的。目前最常用的是“立体定向术”,对其理论基础的争议也较大。但大多数学者认为,正常和异常的思维与大脑的情感、行为中枢等的关系只是相对的,每一种心理活动与某脑区的关系可能较大,但与其他脑区也不无关系,其中还有很多诸如解剖、生理机能和功能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尽管选择性立体定向术仪器损伤小,但在临床实践中除对极度冲动行为有所控制外,其核心的症状仍需用药控制,且部分病例有一系列术后损伤后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