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病理分型

时间:2006-8-28 23:57:56   文章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文章简介:

      乙型肝炎的潜伏期约为30-180日。其分型主要有急性乙型肝炎和慢性乙型肝炎。
       一、急性乙型肝炎
       起病较慢,常常不伴有发热。分为以下三期。
       1、黄疸前期:常表现为食欲不振、全身乏力、厌油腻食物、恶心、肝区痛等症状。
       2、黄疸期:自觉症状可略有好转。巩膜、皮肤出现黄染。肝脏可肿大,有充实感,伴有压痛、叩击痛。部分病例伴有脾脏肿大。
       3、恢复期:黄疸消退,症状减轻直至消失。部分病例转变为慢性肝炎。在HBV感染的基础上再感染HDV,称为重叠感染,易转变为重型肝炎,恢复后约70%转变为慢性。

       二、慢性乙型肝炎
       1、慢性迁延性肝炎: 急性肝炎迁延6个月以上,反复出现疲乏、消化道症状、肝区不适、肝脏肿大。肝功能检查显示血清转氨酶反复或持续升高。病情迁延反复可达数年。愈后较好,少数转为慢性活动性肝炎。
       2、慢性活动性肝炎: 病程超过半年,厌食、恶心、腹胀等消化道症状及乏力、萎靡、失眠、肝区痛等神经症状明显,肝脏肿大。可伴有肝掌、蜘蛛痔、毛细血管扩张或肝病面容。肝功能持续异常特别是血浆蛋白的改变。
       乙型肝炎慢性化的发生机制还未充分明了,但有证据表明,免疫耐受是关键因素之一。急性乙型肝炎起病较慢,常无发热,在黄疸前期免疫复合物病(血清病)样表现如皮疹、关节痛等较急性甲型肝炎常见。其他表现与甲型肝炎相似,但部分病例可转变为慢性肝炎。
       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体液传播是HBV和HCV的主要传播途径。含有肝炎病毒的体液或血液可通过输血及血制品、集体预防接种、药物注射和针刺等方式而传播。随着献血员的筛选,经注射传播所占的比重本应有所下降。生活上的密切接触是次要的传播方式。母婴传播包括经胎盘、分娩、哺乳、喂养等方式,所引起的HBV感染,约占我国婴幼儿HBV感染的1/3。其余2/3的HBV感染,则通过密切生活接触和注射等水平传播方式而获得。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医人保持中立

广告赞助更多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中医学院 | 医学考试 | 健康养生针灸 | 中医美容 | 妇科 | 儿科 | 性病 | 皮肤 | 五官 | 肝病 | 两性 | 健康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