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青少年2型糖尿病诊治特点

时间:2006-8-28 22:43:35   文章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文章导读:

         随着世界科技水平日新月异地发展,各国城乡生活方式也在迅速变化着,肥胖者,特别是儿童及青少年中的肥胖者随之增多。这就使2型糖尿病在儿童及青少年中的发病率明显上升。这也就改变了医学界传统的,儿童糖尿病以1型糖尿病为主的看法。2型糖尿病的病因特征是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缺陷。在诊断儿童及青少年发病的2型糖尿病时须注意与1型糖尿病、非典型糖尿病、年青的成年发病型糖尿病相鉴别。儿童及青少年发病的2型糖尿病有其流行病学、病因学、诊断和治疗方面的特点。同时,其治疗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更须注意。

        流行病学

        美国的Pima印第安人是世界上2型糖尿病发病率最高的民族。有关报道显示,他们在1992~1996年间,10~14岁年龄组人群中2型糖尿病发病率为2.23%、15~19岁年龄组人群中的发病率为5.09%。从1967~1976年至1987~1996年青少年Pima印第安人糖尿病发病率上升了6倍。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在土著美国人及非洲裔美国人中的上升也较明显,其中女孩比男孩更易发生2型糖尿病。美国Pima印第安人2型糖尿病发病率女性和男性的比例为2:1、加拿大Ontario印第安人为6:1、加拿大Manitoba印第安人为4:1,且女孩比男孩的发病年龄早,这可能与性别差异所造成的女孩青春期胰岛素抵抗相对比较明显有关。

        国外学者指出:儿童及青少年2型糖尿病并不仅仅限于北美国家,在日本东京学龄儿童中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也逐渐上升。检测血糖等表明:在日本学龄儿童中,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比1型糖尿病高6倍,且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在最近20年内上升了30倍,这与饮食变化和肥胖者增多有关。

            儿童和青少年2型糖尿病具有明显的家族遗传倾向性,其Ι级、Ⅱ级亲属的2型糖尿病发病率为74%~100%。患妊娠期糖尿病的母亲所生的孩子易发生肥胖和2型糖尿病。肥胖与儿童及青少年2型糖尿病的发生也密切相关。体重指数是与年龄无关的糖尿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当儿童体重指数是正常体重指数的1.85倍时,发生2型糖尿病的比例明显上升,体重指数与血糖和血清胰岛素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

        病因及发病机制

        儿童及青少年2型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通常认为是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缺陷是其病因特征。

        2型糖尿病有明显的家族及种族聚集性。国外学者认为,某些儿童2型糖尿病呈单基因遗传,而且,人类胰岛素基因的一些区域与出生体重有关。这就解释了胰岛素基因、低出生体重和2型糖尿病间的关系。国外学者提出: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的非洲裔美国儿童在发病前十年即存在胰岛素抵抗,所以胰岛素抵抗有一定的遗传倾向。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缺陷在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理中有重要作用。β细胞的功能在2型糖尿病早期即有损害。一项英国的长期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亲属中的非糖尿病者的胰岛素分泌也减少。研究者认为:胎儿期营养不良可损害β细胞的功能并导致胰腺生长缓慢,胰岛素敏感组织尤其是肌肉组织也受到一定的损害。胰岛素抵抗和糖耐量损害是2型糖尿病的特征。在血糖正常的糖尿病初期,即存在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因此,研究者又提出:人类胰岛素抵抗可引起β细胞代偿性分泌增多,从而形成高胰岛素血症,后者又可加重胰岛素抵抗,这样形成恶性循环,当β细胞不能分泌更多的胰岛素以抵消胰岛素抵抗时就发生了糖尿病。经过对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研究表明,胰岛素抵抗较之胰岛素分泌缺陷在2性糖尿病发病中的作用更大。

        另外,国外有学者发现:日本自1974年以来,儿童2型糖尿病发病率与动物脂肪和蛋白的摄入增加有关。肥胖尤其向心性肥胖,是儿童2型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因素。儿童期肥胖对葡萄糖代谢有不利的作用,肥胖儿童常伴高胰岛素血症,而且腹内脂肪的量与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敏感性有直接的关系。肥胖可造成外周靶组织细胞膜胰岛素受体数量减少,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机体则需要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最后导致胰岛β细胞功能衰竭。

        诊断

        儿童及青少年发病的2型糖尿病的诊断,须在排除儿童及青少年易发生的其它类型糖尿病后才可诊断。

        国外研究者提出,凡符合以下条件中的三条或以上者可基本确诊为2型糖尿病。年龄大于6岁;向心性肥胖,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20%;无体重明显减轻;

[1] [2] 下一页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医人保持中立

广告赞助更多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中医学院 | 医学考试 | 健康养生内科 | 外科 | 妇科 | 儿科 | 性病 | 皮肤 | 五官 | 肝病 | 两性 | 中医人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