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神经系统病变是糖尿病(DM)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病理改变多见于周围神经系统和植物神经(自主神经)系统。[1]周围神经病变的症状有四肢疼痛、麻木、发冷、发热、感觉减退;自主神经病变的症状有体位性低血压、多汗、腹泻、便秘、排尿障碍和阳萎。自主神经病变的患者,血压节律的变化与正常人相反,这种现象被认为是心血管突发事件的危险因素之一,因为约50%DM患者于夜间血压下降现象,甚至出现夜间血压升高。[2]为了降低糖尿病神经病(DNP)患者因血压节律变异致心血管突发事件的发生率,我们对43例血压正常的DM患者进行昼夜与卧立位血压监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对照组:无DM及慢性心、肺、肝、肾病史,血压正常的健康人38例(男24例,女14例),平均年龄48±13岁,平均动脉压(MBP)10~14kPa。
DM组:符合WHO确诊标准的Ⅱ型DM患者43例。按有无神经病变再分两小组:DMI(无神经病变)组17例 (男11例,女6例),平均年龄54±10岁,空腹血糖11.2±7.6mmol/L;DNP组26例(男12例,女14例),平均年龄57±11岁,空腹血糖12.3±6.2mmol/L。
1.2 方法
使用固定台式汞柱血压计,患者排空小便,放松平卧5min后测量卧位血压,之后站立1~5min测量立位血压,每次测量2次,取其平均值,并间隔1min,固定测量右上臂。[3]8Am测得为白昼血压,11pm为夜间血压,卧立位血压于午睡后测量。MBP=舒张压+(收缩压-舒张压)/3;卧立位压差(kPa)=卧位MBP-立位MBP。正常值≤1.33,临界1.47~3.87,≥4为异常。[4]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AS 6.04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昼夜收缩压和舒张压值以均值±标准差表示,由于压差值呈偏态分布,故采用中位数表示。各组间昼夜压差和卧立位压差采用秩和检验,并采用Dunn方法对组间压差中位数进行两两比较。
2 结 果
无论是昼夜收缩压差,还是昼夜舒张压差和卧立位压差,DNP、DMI和对照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 论
正常人的血压有明显的昼夜变化,即早晨最高,入睡后最低,夜间血压水平较白天低10%以上。正常人白天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夜间迷走神经张力明显增加,这种交感—迷走神经昼夜活动规律在DM时被打乱。我们观察的26例血压正常的DNP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的昼夜压差均降低,说明这类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和夜间血压升高。因DNP患者的植物神经受累,交感神经调节功能损害或消失,致使血压昼夜节律改变,这是心血管突发事件的重要原因。
DNP患者卧立位压差高于对照组。这类患者由卧位突然站立时缺乏交感神经反应使血压下降。因此当病人突然起床、排尿或排便后均可致晕厥。26例DNP患者有19例卧立位压差正常,占73.1%;6例临界,占23.1%;1例>4为异常,占3.8%,但临床均无自觉症状。
为了提高对DNP的认识,降低患者因血压节律变异致心血管突发事件的发生率及因体位性低血压致起床、排尿、排便后晕厥,对自主神经病变患者密切观察意识与脉搏改变、增加夜间巡视次数,重视其心悸、胸闷的主诉,必要时给了心电监护。对卧立位压差临界或异常的患者应嘱缓慢起床,厕所安装把手,排尿、排便后给予搀扶,必要时陪护。建议给DNP患者除测量入院时的血压外,还应测量卧立位与夜间血压,以了解患者血压变化节律,预先做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