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ohn病(克隆病)

时间:2007/12/28 10:28:54   文章来源:中医人    作者:佚名  

文章简介:

   疾病描述 
 
   Crohn病过去又称肉芽肿性肠炎、阶段性肠炎或局限性大炎,是病因未明的胃肠道慢性炎性肉芽肿性疾病,本病与溃疡型结肠炎统称为炎症性肠病。病变多见于末端回肠和临近结肠,但从口腔至肛门各段消化道均可受累,呈节段性或跳跃式分布。临床上以腹痛、腹泻、腹块、瘘管形成和肠梗阻为特点,可伴有发热、贫血、营养障碍以及关节、皮肤、眼、口腔粘膜、肝脏等肠外损害。本病有终生复发倾向,重症患者迁延不愈,预后不良。发病年龄多在15-30岁,但首次发作可出现在任何年龄组,无性别差异。本病在欧美多见,且有增多趋势,国内以往认为少见,但近年各地有报道。

   体征:溃疡活动时剑突下可有一固定而局限的压痛点,缓解时无明显体征。
 
   本病病因迄今未明,发病机制亦不甚清楚,目前认为本病由多因素互相作用所致,主要包括感染、遗传、免疫等因素。

   病理生理 
 
   1、感染因素  副结核分枝杆菌在Crohn病中的致病作用一直受到重视,这是因为Crohn病呈慢性肉芽肿性炎症,与分枝杆菌在反刍类动物引起的Johne病的病理改变很相似,且有人从Crohn病患者病变主组织中分离出分枝杆菌。近年采用聚合酶链反应节在病变肠组织中检出该菌DNA的报道越来越多,然而报道的研究结果很不一致,且目前尚未能证实抗分枝杆菌药物治疗对Crohn病有效,因为尚待进一步研究。麻疹病毒是另一个曾备受注意的病原微生物,有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妊娠期患过麻疹母亲所生子女Crohn发病率增高。用透射电镜、免疫组化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可在部分患者病变组织中证明麻疹病毒的存在,但近年相反的报道亦不少,故尚需进一步研究。近年发现用转基因方法造成免疫缺陷的动物模型,在无菌状态下不能诱发与炎症性肠病相似的肠道病变,提示细菌与Crohn病发生存在一定关系。一般认为病原微生物、食物及其他抗原均可作为Crohn病的促发因素,而其中病原微生物最为重要,至于是否存在特异性病原微生物及其作用如何,则尚待进一步研究。

   2、遗传因素  大量研究资料表明,Crohn病患者亲属发病率高于普通人群,而该病患者配偶发病率并不增高。瑞典通过大系列双胎登记统计,发现单卵双胎同胞Crohn病发病率远高于双卵双胎同胞。在同一国家不同种族间发病率有明显差异。上述资料提示该病发生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目前,多数学者认为Crohn病符合多基因病的遗传规律,是由许多对等位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一定环境因素作用下由于遗传易感性而发病。
   
   3、免疫因素  认为Crohn病与免疫反应异常有关的理由是:①炎症病变中淋巴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和肥大细胞增加;②患者外周血和肠粘膜的T细胞活性增强及免疫反应增高,可检出自身肯体和循环免疫复合物;③本病有多种肠外表现,说明它是一个系统性疾病;④应用免疫抑制剂或糖皮质激素可缓解疾病。在本病免疫炎症反应中,免疫系统释放的细胞因子起着重要作用,已知参与本病免疫炎症反应的主要细胞因子有IL-1、IL-2、IL-8、TNF等。IL-10属抑炎细胞因子,剔除IL-10基因的动物模型可产生类似Crohn病的肠道病变,提示免疫反应下调机制异常可能在本病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研究认为,这与本病免疫反应中TH细胞占优势,引起免疫反应上调有关。
   
   总的来说,Crohn病的发病机制假设为环境因素( 特别是感染因素)作用于遗传易感者,促发免疫反应亢进。但目前还不清楚这种过度亢进的免疫反应是抗原持续刺激抑或免疫调节异常所致,一般认为以后者为主。
    
   病理:本病有淋巴管闭塞、淋巴液外漏、粘膜下水肿、肠壁肉芽肿性炎症等一系列病理特征。病变同时累及回肠末段邻近右侧结肠者最多见,略超过半数;只涉及小肠者占其次,主要在回肠,少数见于空肠;局限在结肠者约占10%,以右半结肠为多见,但可涉及阑尾、直肠、肛门。病变口腔、食管、胃十二指肠者少见。受累肠的病变分布呈阶段性,与正常肠曲的分界清楚。
    
   在病变早期,受累肠段有粘膜充血、水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组织学所见为全壁性炎症,肠壁各层水肿,以粘膜下层为最明显,有充血、炎性细胞浸润、淋巴管内皮细胞增生与淋巴管扩张。
   
    随着病变的发展,本病表现为选壁性肠炎。肠粘膜面有多数匍行沟槽样或裂隙状纵行溃疡,可深达肌层,并融合成窦道。有时见散在的炎热形成息肉。由于粘膜下层水肿与炎热形成细胞浸润,使粘膜隆起呈铺路卵石状。受累肠段因浆膜有纤维素性渗出,常和临近肠段、其他器官或腹壁粘连。肠壁的人才肿性病变肌纤维组织增生使肠壁皮革样增厚、肠腔狭窄,其近端肠腔有明显扩张。肠系膜也增厚,淋巴结肿大变硬,腹膜粘连并有不规则肿块。溃疡可穿孔引起局部脓肿,或穿透至其他肠段、器官、腹壁而形成内瘘或外瘘。组织学改变为肠壁各层细胞浸润,以淋巴细胞、浆细胞为主;肠壁和肠系膜淋巴结可见有诊断意义的非干酪性热芽肿,其中心是类上皮细胞、多核巨细胞及纤维结构,但无干酪样坏死,与典型的结核结节不同。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医人保持中立

广告赞助更多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中医学院 | 医学考试 | 健康养生针灸 | 中医美容 | 妇科 | 儿科 | 性病 | 皮肤 | 五官 | 肝病 | 两性 | 健康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