癫痫发作多种多样
癫痫作为一种发作性疾病,是由脑内神经元过度放电引起的阵发性脑功能障碍所致。癫痫的表现各种各样,除了口吐白沫,四肢抽动,即俗称的抽风外,还可以表现为愣神、眨眼、幻觉、咂嘴、吞咽、感觉异常等。癫痫有时与一些非癫痫性的发作不易区别,如睡眠肌阵挛,婴幼儿的屏气发作,咬牙,咧嘴等。因而,当家长发现孩子有突然发生、突然终止的意识改变,肢体抽动,精神、行为或感觉异常时,要及时到小儿神经科就诊,以明确孩子是否患了癫痫。
脑电图检查很重要
癫痫诊断的重要依据是脑电图上有癫痫样放电,但一次甚至几次脑电图检查无异常,并不能排除癫痫。为提高检查的阳性率,常常采取闪光刺激,过度换气,剥夺睡眠等诱发手段。另外,延长记录时间,也可以增加捕获痫样放电的机会,如24小时脑电图和录像脑电图检查。后者还可以通过记录发作时的临床表现和脑电图改变,判断家长所述的发作是否为癫痫性发作,并能根据记录到的放电部位和发作形式进行准确的癫痫分类。
很多病儿找不到病因
确诊为癫痫后,还要尽量寻找病因,比如了解患儿有无癫痫家族史,有无围产期的缺氧窒息史,检查患儿皮肤有无色素脱失或色素沉着,行头颅CT或核磁共振检查,排除颅内器质性疾病。另外,尚可进行一些特异性的遗传代谢性疾病的检查。病因明确后,就要针对原发病加以治疗。但仍会有一大部分患儿找不到病因,即为原发性或隐源性癫痫。
最佳治疗长期服药
不论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癫痫,都要进行抗癫痫治疗,到目前为止,治疗癫痫的最佳手段还是长期服用抗癫痫药物,并且主张早期用药,即癫痫发作一次以上,或者虽然只发作一次,但发作时间超过半个小时,就要开始抗癫痫治疗。
药物的选择根据癫痫的类型而定,比如全身性强直阵挛发作,多选用苯巴比妥、卡马西平、丙戊酸钠等;肌阵挛发作选用丙戊酸钠、氯硝基安定;复杂部分性发作选用卡马西平;婴儿痉挛症首选ACTH等。
用药剂量因人而异,因为不同人对药物的吸收、分布及代谢差异很大,同样剂量,在某些患儿达不到治疗浓度,而在另一些患儿已达中毒水平,因而要根据稳态血药浓度进行调整。血药浓度达到稳态的时间由药物的半衰期而定,药物服用后经过5个半衰期达到稳定水平,例如苯巴比妥的半衰期为96小时,要在苯巴比妥服用后20天左右血浓度才能稳定,此时才能充分发挥苯巴比妥的抗癫痫作用,这时的血药浓度才可作为调整药物剂量的参考。稳态血浓度的另一重要用途为判断疗效,也就是只有血药浓度已达治疗水平,癫痫控制仍不满意,才能说明此药无效。
癫痫的治疗尽可能只用一种药物,以避免药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减少副作用,而且大部分类型的癫痫,一种药物即可控制,只有少数难治性癫痫,需要一种以上的抗癫痫药物联合应用。治疗癫痫疗程要充足,要在癫痫发作停止后继续服药3~4年,然后逐渐减量至停药。
一些新的抗癫痫药如拉莫三嗪(利必通),托吡脂(妥泰),氨己烯酸(喜保宁)等,可用于难治性癫痫的治疗,国内多在原有药物的基础上加用。此类药物有时也可单独使用,但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抗癫痫药物常见的副作用有过敏,肝功能异常,白细胞下降,嗜睡,分泌物增多等,这些副作用在严密的监测和适当的处理下,大多不会造成严重影响。在认知方面的副作用较少,服用苯巴比妥期间,患儿会有多动,记忆力减退现象,停药后可以恢复;苯妥英钠可以导
致精神反应迟钝;卡马西平、丙戊酸钠未见有明显的认知方面的影响。相比之下,惊厥发作对认知的影响更为显著,惊厥控制后,即便是在服药期间,患儿的智商也有明显提高。
用药问题:同时用药、剂量不对、频繁换药、偏信“中药”、拒绝用药在临床工作中,常常遇到用药不当问题,有的患儿多种抗癫痫药物同时应用,而这些药物或用量不足,或已达中毒水平,使癫痫得不到很好地控制,却增加了药物的副作用;有的一种抗癫痫药尚未起效,也就是尚未达到稳态,又换另一种频繁换药,也无法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还有的家长因顾虑抗癫痫药物的副作用,而选用偏方“中药”治疗,我们发现为数不少的“中药”含有一种或几种西药成分,如苯巴比妥、卡马西平、丙戊酸钠、苯妥英钠等,而且有的药量也不够合理,因而提醒家长选择中医治疗一定要清楚中药成分,或到正规医院就诊。另有家长拒绝使用任何抗癫痫药物,使孩子因频繁或持续惊厥,造成严重的脑损害,如昏迷、智力低下、瘫痪、失明、耳聋等。可见合理使用抗癫痫药物非常重要。
多数有效控制 少数需要手术
经过正规的抗癫痫药物治疗,多数患儿惊厥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只有少数患儿经过系统性药物治疗2年以上,仍有频繁发作,需要考虑外科治疗,但手术前必须行详细的颅脑影像学和电生理检查,明确癫痫病灶或癫痫的起源。经过手术治疗,部分患儿惊厥可以完全控制,而大部分患儿术后仍需要继续服用抗癫痫药物,但惊厥较前易于控制。
除积极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