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病名
心悸,怔忡,胸痹,喘证。
定义及释义
原发性心肌病是指一组原因不明的以心肌病变为主的心脏病。
病 因
西医病因
本病病因尚未明了,可能由多种因素作用所致。①部分病人是病毒性心肌炎的慢性阶段或后遗症,但此时心肌中已难以分离出病毒或找到特异抗原,因而难以肯定;②部分病人血中所有免疫球蛋白增多,也可有抗心肌抗体;③部分病人有家族性发病趋向,在肥厚性心肌病较突出;④有些病例与营养障碍相关,如缺硒可能引起心肌病变。
病机探微
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与素体不足,复感外邪及内伤饮食,劳倦过度等有关。病机要点为气阴不足,心失所养,或瘀血阻络,水气凌心。病位主要在心,涉及肺、脾、肾。病性多属本虚标实。
病理生理学
在病理上本病的基本变化为心肌肥厚、心腔扩大和心肌纤维化。心肌肥厚或心腔扩大使心脏增大,可以一心腔为主,也可波及多个心腔。心肌纤维化也可涉及心内膜,外观呈灰白色,病程长者可有钙化。心脏传导系统可被侵犯。心腔内尤其左心室可有附壁血栓形成。本病尚无特效疗法,但及时对症治疗可延缓病程发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诊 断
中医诊断
辨 证:
本病症状比较繁杂,但总以心悸胸闷为主要表现,临证之时重在辨明病位,分清虚实缓急。若属心肺同病,多见咳喘;心肾同病则见水肿、喘促;兼见气促不得卧,四肢厥冷,尿少浮肿者属重症急症。
1.心气不足
主证:心悸怔忡,心神不宁,乏力气短,眠差梦多,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分析:本证由心气不足,心失所养而致。神为心所主,心气不足,气弱血虚,故见心悸气短,心神不宁,眠差梦多。气血亏虚,肢体失于充养,故见乏力。
2.气阴两虚
主证:动则心悸,咳喘气急,烦躁不安,头晕目眩,盗汗乏力,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细数。
分析:本证由心肺同病,气阴两亏所致。气阴俱亏,阴不制阳,虚火上炎,肺失清肃,故见咳喘气急。扰动心火,故见心悸而烦。阳盛于上,故见头晕耳鸣。
3.心血瘀阻
主证:胸闷不舒,胸痛心悸,气短乏力,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苔薄白,脉涩或结代。
分析:本证由心阳不振或外感六淫,血行不畅,心脉痹阻所致。血脉瘀阻,心气被抑,胸阳不振,故见胸痛胸闷。心阳不足,鼓动无力,故见心悸气短。
4.心肾阳虚
主证:怔忡心悸,头晕目眩,形寒肢冷,自汗,浮肿,面色huang白,舌质淡胖,苔薄白,脉细弱无力。
分析:本证由心肾阳虚,水邪上泛所致。心肾阳亏,则下焦水寒,水气上凌于心,故见怔忡心悸。水邪上犯清阳,故见头晕目眩。阳气不足,不能达于四末,故见形寒肢冷。阳虚不敛心液,故见自汗。
5.心阳虚脱
主证:极度喘促或呼吸微弱,倚息不得卧,烦躁不宁,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口唇青紫,舌质淡,舌苔白,脉细微或脉微欲绝。
分析:本证由心阳暴脱,宗气大泄所致。心阳欲脱,心气耗散,故见喘促,呼吸微弱。心液外泄,故见大汗淋漓。心阳不振,血脉痹阻,故见口唇青紫。
西医诊断
诊断标准:
1.没有明确的病毒性心肌炎病史。
2.除外其他心脏病,如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遗传性代谢性疾病、继发性及地方性心肌病和慢性缩窄性心包炎的可能。
3.具有下列各项中至少一项:①心脏增大,尤其是X射线检查心影呈球形增大而无其他原因可寻者;②充血性心力衰竭,未能发现其他心脏病者;③心电图示ST段和T波改变,或有各种心律失常,而无其他原因可解释者;④有昏厥发作,同时有心脏增大,而无其他原因者;⑤体或肺循环动脉栓塞,无其他原因可解释者。
(九省市心肌炎协作组修订·小儿原发性心肌病诊断依据·中华儿科杂志1981:19(1):62)
症 状:原发性心肌病在临床以心悸,气急,胸闷,乏力,浮肿,甚至晕厥,心律失常为主要特征。
体 征:
(一)扩张性心肌病
1.病史主要为进行性心脏扩大及反复心力衰竭。
2.症状以气急及心悸最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