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自1997年以来,运用桂附理中汤加减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8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资料共80例,均来自本院门诊及住院病儿,其中门诊病儿64例,住院病儿16例。男60例,女20例,年龄<6月19例,6个月~1岁43例,1岁~2岁13例,2岁~3岁5例,平均年龄10.3个月。病程1天30例,2天36例,3天14例,平均病程1.8天。伴有呕吐44例,发热37.5℃~38.4℃27例,手足欠温,面色发白47例,有伤食史26例,腹泻次数≤5次/日12例,6~8次/日38例,>8次/日30例;轻度脱水26例,轻~中度脱水40例,中度脱水12例,重度脱水2例。
1.2 病例选择标准
参照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1〕修订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选择年龄在3周岁以下,发病时间在3天以内,腹泻次数≥4次,未治疗或未经正规治疗的患儿作为本观察对象。
2 治疗方法
桂附理中汤加减治疗。基本方:红参、附片各5~10g,肉桂3~5g,茯苓10~15g,甘草3g。加减:有伤食史伴呕吐,可加益黄散(《幼科发挥》青皮、陈皮、丁香、诃子、炙甘草);矢气遗屎,属中阳下陷加升麻、葛根;腹胀加小茴香,防风;大便白淡,四肢不温,重用附片,加炮姜;发热伴舌苔白黄厚腻,加荷叶,姜汁炒黄连。用法:上方剂量可随年龄大小增减,每日1剂,水煎取汁少量频服。全部不用抗生素、止泻剂治疗。有脱水者根据脱水程度给予口服补液盐或静脉补液。
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 疗效判断标准〔1〕
显效:治疗72h内粪便性状及次数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消失;有效:治疗72h内粪便性状及次数明显好转,全身症状明显改善;无效:治疗72h内粪便性及次数及全身症状均无好转甚至恶化。
3.2 治疗结果
80例中显效66例(82.5%),有效12例(15%),无效2例(2.5%),总有效率为97.5%。
4 讨论
小儿秋季腹泻以患儿的大便颜色和性质为主要辨证要点。但笔者认为不论有无发热及舌质、舌苔的寒热表现,始则用桂附理中汤加减,其疗效较葛根芩连汤、胃苓汤等为佳。因为脾乃太阴湿土,喜燥恶湿,健脾当以温运为本。《名医方论》曰:“阳之动始于温,温气得而谷精运”。故叶天士主论“太阴湿土得阳始运”。温药味辛性湿,能启动脾阳,醒脾燥湿,使中焦脾土阳气升发,故曰:太阴湿土宜升则健。脾气散精,则水谷精微得升,水湿得化,泄泻自止。历代医家也重视健脾当以温运为本。隋唐以前《颅囟经》始有“水泻利脾冷”,应以“温脾散主之”的记载。而钱仲阳的“益黄散”更为温脾止泻的代表方剂。我们以桂附理中汤(《三因方》)加减,方中用附片、肉桂、炮姜3药协同以温运脾阳,妙在用红参以益气升阳,举陷止泻,又佐以苍术、茯芩,运脾除湿,更有奇效。明。万全总结其家传之学时,对症因多种的泄泻,强调其治泻的祖传秘法是“不问寒热,先服理中丸”,并把“温运”列为儿科止泻三法之首,足证用温运法治疗泄泻有其深远的理论依据〔2〕。温阳药从现代医学角度看,具有扩张胃肠毛细血管,改善其局部微循环,调节胃肠道功能紊乱,有利于胃肠道生理机能的恢复等功能。局部微循环的改善,可能使局部体温升高,有利于轮状病毒在体内的灭活;有助于肠道正常菌群的生长,抑制条件致病菌的繁殖,提高小肠的重吸收功能。改善肾脏微循环,能提高肾小球灌流量而达到利尿、分利大便的作用〔3〕。
参考文献
1,方鹤松.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8,13(6):381
2,宋知行.中医儿科中温补法源流谈[J].中华医史杂志,1986,(2):98
3,江育仁.温阳法在儿科临床的运用[J].江苏中医,198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