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主要是脑梗塞和脑出血),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导致长期残疾的首要疾病。我国现有的500万—600万中风病人中,约有3/4不同程度地丧失劳动能力或生活自理能力。然而,康复医学专家指出,通过康复,可使大多数中风病人减轻或避免残疾,恢复生活自理能力甚至工作能力。
缺乏康复指导——致残重要原因
毛先生的父亲去年不幸患了脑血栓,在神经内科一住就是3个月,命虽然保住了,但瘫痪在床。毛先生陪着父亲跑了京城好几所大医院的康复科,可医生们都对他说:你父亲来得晚了。
类似毛先生父亲情况的中风患者并非少数。北大医院物理康复科副主任徐本华告诉记者,在他们收治的中风患者中,大多是患病3个月后才来就诊的,已错过了最佳康复期,均不同程度地留有后遗症。
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中风1年后的患者中,得到过早期康复训练者仅占60%,从未采取过任何康复措施的却高达42.4%。
早期康复介入——预防残疾的关键
前不久的一个双休日,北大医院科研楼多功能厅里坐满了人,中国康复医学会理事、北京康复医学会副会长、北大医院物理康复科学科顾问黄永禧教授正在讲健康教育课。他指着黑板上自编的“中风康复七字诀”告诉大家:中风病人预防残疾的关键是及时治疗加早期康复训练。
黄教授说,当中风发生时,应立即将病人送到有条件(如可做CT检查)的医院就诊,护送时让病人平卧,尽量少搬动和颠簸病人,争取尽早判明病因,对症合理治疗,以减轻患者脑组织损伤程度。脑血栓患者如果溶栓成功,可不留后遗症。但黄教授强调,前提是必须在发病6小时之内溶栓。
有些人认为,中风病人住进医院,吃上药、输上液就万事大吉了。黄教授说,正是这种错误认识,导致了许多病人的残疾,严重影响日后的生活质量。
他解释说,中风病人常可有肢体瘫痪,语言、认知等一系列障碍,如果不进行或不及时康复,极易留下终身残疾。因此,对中风患者的药物治疗只能算完成了疾病治疗任务的一半,更艰巨的任务是通过早期和持续的康复训练,使他们尽可能地恢复正常的功能。
现代康复理论认为,急性期中风病人的临床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应同步进行,不能将两者截然分开。丹麦的一项实验结果表明,1197例在急性期就开展康复训练的中风患者,95%的病人患病6个月后功能得以恢复,80%的病人在发病6周内恢复生活自理能力。
有资料显示,中风患者如在1个月内开始康复训练,其功能达到生活自理者平均只需86天,而一个月后才开始康复训练,则需要100天以上,有时效果还不满意。
一项由国内十几家医院共同参与的国家“九五”攻关课题研究的初步结论表明:中风病人康复训练开展得越早,功能恢复得越好,足下垂、肩关节半脱位等合并症也越少。
康复训练——切忌盲目
黄永禧教授特别提醒中风患者,切忌犯两个错误,留下终身遗憾。其一,一味长期卧床静养,导致肌肉和神经的继发改变,如肌肉萎缩、关节挛缩等,给康复带来困难。这在康复医学上称为“废用综合征”。其二,提倡早期康复训练,并非随意乱练,必须在康复专业人员指导下科学地训练,否则将引起“误用综合征”。他举例说,中风病人脑损伤后,常常上肢屈肌张力高,甚至处于痉挛状态(手指、手臂向内屈曲,不能伸直),但有些病人由于不懂康复知识,在本应锻炼手和臂的伸展功能时,却使用一种练握力用的“橡胶圈”拼命地练手的握力或用各种方法练习拉力,结果是强化了屈肌。越练手指和肘关节越伸不直,长时间锻炼的后果是加重了手和臂的病态姿势和功能障碍,纠正起来很费劲。当然,中风偏瘫病人不是不要肌力训练,问题是要科学地训练。
今年50岁的金先生9年前患中风落下了残疾,走起路来右臂屈曲,右腿“划圈”。听了专家的一席话,他才明白自己的残疾缘于错误的康复训练方法。他十分懊悔地说:要是早了解这些知识该多好啊!
康复训练的技术与战略
北大医院物理医学康复科从80年代后期开始中风病人的康复临床和科研工作,并引进国外的运动再学习方法和易化技术,已使数百例中风患者摆脱了残疾的阴影。这些方法和技术遵循人类生长发育的自然规律,按照正常的运动模式,科学地抑制中风偏瘫的异常运动模式。训练中风患者的一般顺序是:从仰卧到侧卧,由侧卧到坐起和坐的平衡,再由坐到站和站的平衡,最后练习行走。训练上肢和口、面部功能要贯穿其中。
黄教授告诫患者,康复训练一定要循序渐进,贵在坚持,切忌急于求成。他举例说,北大医院和兄弟单位合作,曾用运动再学习方法和易化技术为主的中西医综合疗法,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最终使一位因外伤右侧大脑半球大部分缺失所致偏瘫患者恢复了独立行走和基本生活自理能力,智力也属正常范围。他鼓励大家,无论病情多重,只要有毅力,早期康复,坚持科学训练,都会有程度不等的收获。
鉴于目前我国中风早期康复工作基本未展开的现状,有关康复医学专家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