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概论

时间:2006/8/29 0:11:04   文章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文章导读:

动脉血压和保证重要脏器的血流,可对循环起短时的支持效应。然而长期活性升高却有其不利的作用。外周血管阻力的增加和钠、水潴留加重心脏的后、前负荷而进一步抑制左室功能。大量儿茶酚胺对心肌还有直接毒性作用。心力衰竭时,心房肽的分泌也有增加。心房肽具有排钠利尿、扩张血管和抑制肾素和醛固酮作用。但在心力衰竭时,内源性心房肽常不足以抵消激活了的SNS和RAS的强力作用。大量的研究显示,在心功能不全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始终有神经内分泌的激活,而且此种激活早于心力衰竭临床症状的出现。以往认为神经内分泌机制在心力衰竭时起一重要的适应性调节作用。在80年代,这种概念有了重大的改变。目前认为心力衰竭时,神经内分泌的激活常属过度,转而对心血管系统有害。长期神经内分泌的活性增高不仅加重血流动力学紊乱,还可直接损害心肌,加剧心力衰竭的恶化,且其活性水平直接与患者的预后有关。

        三、心肌损害和心室重构(remodeling)原发性心肌损害和心脏负荷过重使室壁应力增加,导致心室反应性肥大和扩大,心肌细胞和细胞外基质-胶原网的组成均有变化,这就是心室重构的过程。肥厚的心肌收缩速度下降;收缩时间延长;松弛延缓,但肌纤维缩短能力和心室排空能力并不减弱。因此如果心肌有适当的肥厚而足以克服室壁应力时,心室功能仍得以维持,临床上亦不产生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症状。因而,心肌肥厚在初期可起有益的代偿作用。肥厚心脏如何发展至进行性心室扩大和心力衰竭,其中机制尚不十分明了,能量耗竭可能是主要因素之一。由于肥厚心肌处于能量饥饿状态,心肌缺血,心肌细胞死亡,继以纤维化,剩下的存活心肌负荷进一步加重,心肌进一步肥厚伴进行性纤维化,如此形成恶性循环。当心肌肥厚不足以克服室壁应力时,左室进行性扩大伴功能减退,最后发展至不可逆性心肌损害的终末阶段。上述三者之间是互相关联,互为因果的。血流动力学异常可激活神经内分泌,加重心肌损害;神经内分泌的持续激活可直接损害心肌和加剧血流动力学异常;而心肌损害、左室进行性扩大和衰竭的结果又导致血流动力学紊乱的加重和神经内分泌的激    活。                           

        临床表现:

        [临床类型]

        (一)按心力衰竭发展的速度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二种,以慢性居多。急性者以左心衰竭较常见,主要表现为急性肺水肿。

        (二)根据心力衰竭发生的部位可分为左心、右心和全心衰竭。左心衰竭的特征是肺循环淤血;右心衰竭以体循环淤血为主要表现。

        (三)收缩性或舒张性心力衰竭因心脏收缩功能障碍致收缩期排空能力减弱而引起的心力衰竭为收缩性心力衰竭。临床特点是心腔扩大、收缩末期容积增大和射血分数降低。绝大多数心力衰竭有收缩功能障碍。充血性心力衰竭时舒张功能异常的重要性,近年来日益受到重视。它可与收缩功能障碍同时出现,亦可单独存在。舒张性心力衰竭是由于舒张期心室主动松弛的能力受损和心室的顺应性降低以致心室在舒张期的充盈受损,心室压力-容量曲线向左上方移位,因而心搏量降低,左室舒张末期压增高而发生心力衰竭,而代表收缩功能的射血分数正常。舒张性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有:

        ①左室松弛受损。特别如在心肌缺血时,心肌肌浆网摄取Ca2+的能力减弱,心肌细胞内游离Ca2+的水平降低缓慢,致主动松弛受损;

        ②心肌肥厚和心肌僵硬度增加(伴有心肌纤维化),舒张期心肌扩张能力减弱(顺应性降低)。单纯舒张性心力衰竭常见于有显著心肌肥厚、心腔大小正常并心率增快者,如高血压心脏病的向心性肥厚期;主动脉瓣狭窄;肥厚型心肌病和缺血性心肌病等。

        (四)按症状的有无可分为无症状性(asymptomatic)心力衰竭和充血性心力衰竭。无症状性心力衰竭是指左室已有功能不全,射血分数降至正常以下(<50%)而尚无心力衰竭症状的这一阶段。可历时数月到数年。业已证实,这一阶段已有神经内分泌的激活。一旦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症状后,按心功能的情况可分为四级(1928年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美国心脏病协会[AHA]标准委员会1994年修订)。

        I级:体力活动不受限制。日常活动不引起乏力、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等症状。Ⅱ级:体力活动轻度受限。休息时无症状,日常活动即可引起乏力、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Ⅲ级:体力活动明显受限。休息时无症状,轻于日常的活动即可引起上述症状。IV级: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休息时亦有症状,体力活动后加重。

        AHAl994年修订标准增加了客观评定的分级标准,根据心电图、运动试验、X线和超声心动图等客观检查作出分级,分为A、B、C、D四级。A级:无心血管疾病的客观证据。B级:轻度心血管疾病的客观证据。C级:中度心血管疾病的客观证据。D级:重度心血管疾病的客观证据。例如病人无症状,但跨主动脉瓣压力阶差很大,则判为:心功能I级,客观评定D级。

 

上一页  [1] [2]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医人保持中立

广告赞助更多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中医学院 | 医学考试 | 健康养生内科 | 外科 | 妇科 | 儿科 | 性病 | 皮肤 | 五官 | 肝病 | 两性 | 中医人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