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世纪的《希波克拉底全集》中出现了“rheuma(风湿)”一词。“rheuma”源于古希腊语,意为流动。后来“风湿病”主要用来说明周身的酸胀和疼痛。
但十九世纪40年代以来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谱、HLA-B27等一系列免疫学重大进展使风湿病学进入到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崭新阶段。
所以,现代风湿是指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出现的慢性疼痛。而风湿性疾病指累及骨、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包括肌腱、韧带、肌肉、滑囊、筋膜等)的一组疾病。
目前风湿免疫病明确病名的约100余种,大致分为十大类:
1.弥漫性结缔组织病(类风湿关节炎,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硬皮病,肌炎/皮肌炎,血管炎为代表)
2.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强直性脊柱炎,银屑病关节炎等)
3.退行性变(骨性关节炎等)
4.感染相关性(风湿热,反应性关节炎等)
5.代谢和内分泌(痛风,假性痛风等)
6.肿瘤相关
7.神经血管病(腕管综合征,雷诺病等)
8.骨与软骨病变(骨质疏松等)
9.非关节性风湿病(椎间盘病等)
10.其他具关节症状的疾病(纤维肌痛等)
由此可见,风湿免疫性疾病种类繁多,表现多种多样,可以累及全身各大系统,从而在多个科室辗转就诊,以往没有高特异性检测手段,或无特效的药物而多被误诊或疗效差而被称之疑难杂病。
然而,随着近代免疫学的不断突破,特异性检验对风湿性疾病的诊断提供了巨大的帮助,使之早期诊断成为可能。
在药物方面除了传统的非甾体消炎镇痛药、糖皮质激素,改善病情药物以外,还有针对不同免疫靶点的生物制剂、化学合成药物的出现,使风湿病病情控制和改善预后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