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如何认识癫痫

时间:2006/8/28 15:10:22   文章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文章导读:

  癫痫,中医又称癫疾、痫证。癫疾之名始于《内经》。《素问·奇病论》云:“人生而有病癫疾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癫疾也。”明确指出了先天因素在本病发生中的重要作用。(诸病源候论·癫狂侯)对本病的临床特点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癫者,卒发仆也,口吐诞沫、口涡目急、手足缭戾、无所觉知、良久乃苏。”《济生方·癫痫论洽》对痫症按五脏分类,指出:“此五痫应乎五畜,五畜应乎五脏者也。”朱丹溪在《丹溪心法·痫》中指出:“痫证有五,……无非痰涎壅塞,迷闷孔窍。”对痰浊与病症的发病关系进行了探讨。王肯堂在《证治准绳》中对癫痫痈症的主要症状、发病过程和起病突然,具有反复性等特点,都作了较详细的说明。程国彭在《医学心悟·癫狂瘸》中指出:“经云重阴为痛,重阳为狂,而瘸证则痰涎聚于经络也。”虞抟在(医学正传·癫狂瘸证)中指出:“痫病主乎痰,固火动之所作也,治法,痫宜乎吐……。”李用粹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在《证治汇补·痫病》中指出了阴痫、阳痫的分证方法,并提出了治则:“阳痈痰热客于心胃,闻惊而作,若痰热甚者,虽不闻惊亦作也,宜用寒凉。阴痫本乎痰热,因用寒凉太过,损伤脾胃变而成阴,法当燥湿温补祛痰。”
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对病症进行了进一步阐发,认识到本病与气虚、血瘀有关。
  痛证之形成,大多由于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造成脏腑失调、痰浊阻滞、气机逆乱、风阳内动所致,风、火;痰、瘀导致心、肝、脾、肾脏气失调、七情不遂、气机不畅而致肝郁,肝郁克脾、脾虚生痰、痰迷心窍、痰可化热、热盛化火、火极生风、痰迷心窍而致神昏、风之动摇可致抽搐,但尤以痰邪作崇最为重要,正如《医学纲目一痛痫》中说:“癫痫者,痰邪逆上也。”指出痰邪为病是癫痫的根本原因。
  总之,先天因素、七情失调、外感六淫、饮食不节、脑部外伤、劳累过度、痰浊上扰、闭塞清窍、蒙蔽心神、壅遏经络,均可引起癫痫发作。
  1、先天固素:孕妇调养不当、胎气受损,当胎在母腹中时,母亲受惊吓,惊则气乱,胎气亦随之而逆乱,母体肾亏致小儿秉赋不足,而生后易患痫症;或过分劳累体虚而致小儿秉赋不足。诚如《内经》所言:“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予发为癫痫。”《活幼心书·痫证》进一步指出:“胎痫者,因未产前,腹中被惊……致伤胎气。”父母有病,影响胎儿,若父母患有病症则因其脏气不平,影响小儿先天秉赋而易患此病,或因父母素质虚弱,或因父母久病失养致小儿精气不足而出生后易患痫症。
  2、七情失调:主要责之于惊恐。《证洽汇补·痫病》日:“或卒然闻惊而得,惊则神出舍空,痰涎乘间而归之,”由此可见,惊恐对病症的发作至关重要,由于突受大惊大恐,造成气机逆乱,进而损伤脏腑,肝肾受损,则易致阴不敛阳而生痰生风。肝胃受损,则易致精微不布、痰浊内聚、经久失调,—遇透因,痰浊或随气逆,或随火炎,或随风动,蒙蔽清窍而致痫症发作。小儿脏腹娇嫩、元气未充、神气怯弱或素蕴风痰,更易受惊恐而发生瘸症。《景岳全书·癫狂痴呆》指出:小儿痫症“有从胎气而得者,有从生后受惊而得者,盖小儿神气尚弱,惊则肝胆气夺而神不守舍,舍空则正气不能主而痰邪足以乱之。”
  3、饮食失调:损伤脾胃,致痰浊内聚、阴塞气机、气逆上巅犯脑、蒙蔽清窍而产生昏仆、抽搐等症,或适逢七情失调、致气机逆乱、痰随气动、上冲于元神之府、蒙蔽清窍而发痫症,
  4、脑部外伤:由于生产时使新生儿颅脑受伤,或由于跌扑撞击,损伤脑部,致瘀血阻滞于脑,使“元神之府”功能失职,则见神志逆乱,昏不知人、气血瘀阻,则脉络失和、肢体抽搐、遂发病症。
  5、外感六淫:时疫瘟毒后,外邪失于清解,日久致痰热,余毒上冲犯脑而发痫症。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医人保持中立

广告赞助更多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中医学院 | 医学考试 | 健康养生内科 | 外科 | 妇科 | 儿科 | 性病 | 皮肤 | 五官 | 肝病 | 两性 | 中医人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