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有广泛的流行性,至19世纪已在全世界流行;第二阶段对本病的临床表现研究更为准确,主要是腮部及颈部的肿大,并认识到有非典型的病例存在,同时也发现有其他表现,甚至在没有耳下腺肿大或耳下腺肿大很轻微时,就有面神经炎症。因此在1984年Romanovski就把流腮分为二个主要型:肿瘤型腮腺炎(parotitis sarcosa)及神经型腮腺炎(paratitis nervosa)。 1883年Troiski就认为脑膜炎、睾丸炎并不是流腮的合并症,而是同一病原引起的临床常见的一种类型,并与其他学者认为流腮是局部损害的疾病的观点相反。在这一阶段也证明了本病是一种传染病,故在19世纪末对它的临床、发病机理、病理解剖、传染性、流行病学等方面就已有了较丰富的观察。第三阶段是开始实验动物感染的研究, 1930年在传染猴子时,得到与人一样的腮腺炎表现。1934年Johnson同Goodpasture从患者唾液中首次分离到病毒,并发现鸡胚是病毒的敏感宿主,这推动了对流腮病毒及本病认识在理论上的发展与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