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腮腺炎mumPs

时间:2006-9-1 1:46:03   文章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黄柏粉与生石膏以3:7比例混匀后,用醋或酒调敷,每日1次,共2~3日。

  9.榆、桃、柳、桑、槐于春天发芽时采枝混合煎煮两次,把两次煎汁一起浓缩成膏,敷局部,每日1次,共3~4日。

  10.赤小豆50~70粒捣成粉,以温水或鸡蛋清或蜂蜜调糊,摊布上贴敷患处,每日1~2次,共2~4日。

  11.鲜蓍草30~60g,分2~3次捣烂取汁加冷开水口服,渣加少许盐敷患处。

  12.明矾50g,雄黄45g,冰片3~5g研成细末密封存用,取3~5g以75%酒精调敷患处,每日2~3次,共1~3日。

  13.以醋将纱布浸湿,敷患处,30分钟至1小时,每日2次,共2~3日。

  14.鲜鱼腥草连根洗净捣烂敷患处,每日2次,共2~4日。

  15.如意金黄散以醋调成糊状,每日1次敷至肿消。

  16.以金不摸根块捣烂外敷,及注射液(每m1含8g生药)每天1次肌注至消肿,认为疗效显著。

  17.以磁疗每日l~2次,每次20分钟可使8

  0%症状及体征在治疗72小时内消失。

  18.超短波:目的在于改善局部的血液和淋巴循环,使血管通透性增加,使炎症局限化,加强吸收减少局部渗出,有利于消肿;并可使治疗局部钙离子增加,钾离子减少,局部组织的兴奋性减低并进入抑制状态,以达到镇静目的,适用于基本上已不发烧的腮肿病例。

  针灸

  (1)刺络疗法:取患侧少商、小泽穴,局部以2%碘酒消毒,以三棱针快速刺入少许后挤血,一般挤出数滴,用消毒干棉球拭去,再用2%碘酒消毒,98%病例一次治愈。取耳穴:腮腺、额、枕、内分泌、皮质下(患侧或双侧),用三棱针或其他就便器材点刺以上穴位,挤出少量血液并用于消毒棉球擦净,仅采用一次性治疗,可不用其他任何药。也有仅在患侧耳尖放血,挤出6~8滴后即可。

  (2)针灸疗法:①电针合谷、角孙穴(均双侧)及患侧流腮刺激点(肿大的腮腺上缘)或在腮腺周围针刺治疗。或从翳虱、颊车、下关、上关、耳门、大迎、合谷、风池等穴,每次取3~4穴,,一日一次针刺治疗,留针15~20分钟,隔7~10分钟捻转一次。也有取翳风穴,疾刺入针5分钟再退至皮下,再斜向耳垂下透入耳下以清解少阳之郁热,并可宣散病灶局部气血之壅滞。

  (3)灯火灸疗法:即用柴头或浸油灯草点的耳穴下屏尖(肾上腺)或取角孙穴配大椎穴。耳穴下屏尖可刺激下丘脑-肾上腺皮质的活性,提高机体抗炎、抗过敏、抗病毒的能力,可迅速抑制和杀灭流腮病毒。点灼时有瞬间发出响声为准(有轻度的伤),灼后有痛痒感觉,反应越明显效越好。

  西医治疗

  1.一般治疗适当休息,发烧病人应卧床,食物以软食或半流质饮食为宜,多喝水,注意口腔卫生。卧床休息5~9天可使病程恢复更顺利,可明显减少其他脏器的损害,尤其是成年人,是防止和减少睾丸炎发生的有效办法。为防止胰腺炎,避免过饱及酸辣味食物并少吃淀粉及脂肪,若有胰腺炎可能时可吃些乳品及蔬菜水果等,若已发生要禁食一段时间并按胰腺炎处理。保持口腔卫生,每次饭后要漱口或刷牙,早晚以盐水、2%苏打水等漱口。

  由于还没有特定的抗流腮病毒的药物。在临床认为有抗病毒作用,治疗例数较多,疗效优于对照组的药物有以下几种:

  2.病毒唑  是人工合成的广谱抗病毒药,主要是通过抑制肌苷酸5-磷酸脱氢酶,阻断肌苷酸变为鸟苷酸从而抑制病毒核酸的合成。用量是每日10~15mg/kg,溶于5%葡萄糖静点,同时加服中药可使各种症状比对照组缩短1~2天消失,疗程3~5天。

  3.潘生丁  近年证明潘生丁有抗病毒作用,在体内能稳定地诱导干扰素,用量是每日3mg/kg,分二次饭前口服,与局部敷药同用,用药3天后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78/102,76.5%比24/102,  23.5%)。

  4.激素的应用  目的是利用其非特异性的抑制炎症作用,减轻中毒症状,解除病人痛苦,是一个暂时性的治疗药物,故疗程以3~4天为宜,主要用于有脑膜脑炎或睾丸炎等临床较重病例。一般采用口服泼尼松,成人每天30~40mg,小儿递减。

  5.对症治疗无明显发热及局部疼痛的轻型病人,除一般治疗外,不必给其他治疗,遇高热或明显全身症状者,必须给对症治疗。

  (1)体温超过39℃时可给阿司匹林及其他解热药物。

  (2)睾丸炎局部疼痛剧烈者除口服泼尼松外,可用0.25%奴夫卡因20ml或0.5%~1%普鲁卡因15~20ml精索周围封闭,若睾丸肿胀厉害不易从阳囊摸得腹股沟皮下环时可采用、腹股沟封闭、封闭疗法能大大减轻病人的痛苦,消肿也较快,此外睾丸应以丁字带固定。有认为每天给乙烯雌酚5mg,可明显减低睾丸炎发生率,疗程3~4天。

  (3)有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为降低颅压可给高渗葡萄、甘露醇或山梨醇等静点每日1~2次,以减轻脑水肿。

  (4)有胰腺炎时,腹痛明显可给阿托品或山莨菪碱,停止饮食,必要时胃肠减压,清洁灌肠、静脉输入10%葡萄糖及生理盐水,注意水电平衡,病情缓解后给流食或

  半流食。

  (5)减轻局部疼痛,以药物敷局部治疗。认为外敷药功力直达肤腠、能疏通经脉,协同口服药物作用,使软坚散结以消肿止痛,使病情减轻病程缩短并治愈。

  历史考证

  流行性腮腺炎(流腮)在公元前640年《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就有记载,是最早记载的临床疾病之一,属于时疫病,中医叫“痄腮”、“蝓蟆瘟”等。公元5世纪Hippocrates首先描述了本病的临床特点,从他记载至今对本病研究认识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8世纪初至19世纪中,确认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医学眺望保持中立

广告赞助更多

广告赞助更多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中医学院 | 医学考试 | 健康养生内科 | 外科 | 妇科 | 儿科 | 性病 | 皮肤 | 五官 | 肝病 | 两性 | 健康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