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腮腺非化脓性肿胀,伴有疼痛。常见并发不同程度的脑膜脑炎,青春期尚可并发睾丸炎及卵巢炎。
病 因
中医病因
祖国医学认为“痄腮”是因感受风温,毒邪内侵少阳胆经,足少阳之脉绕耳而行,经脉失和,气血郁滞,壅阻于颈侧,凝聚面部,故见腮下坚硬弥肿疼痛。
西医病因
流腮是由流腮病毒引起,此病毒为单股的RNA病毒,属于粘液病毒组,表面由15~20nm原囊膜覆盖,含有病毒“V”抗原,具有凝血、溶神经氨酸、血凝吸附及溶血的特性,具感染性;膜内有一条对称螺旋状的核糖核酸链形成的内核,含有可溶性“S”抗原,无感染力,可通过补体结合试验检查出来。病毒呈多形性,通常外形似球形,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是由许多亚单位组成。病毒大小为35~540nm。本病毒只存在一种血清型,其抗原结构稳定,具有特异的过敏原,对外环境抵抗力不强。
流行病学
全年均有流行,但以冬春季为高峰。
多见于儿童,1岁以下较少见,成人亦有发病。
发病机理
流腮病毒可经眼、鼻、咽、口腔粘膜侵入,病毒粘着在粘膜后进入附近的淋巴管也进入唾液腺,人感染流腮病毒后机体与病毒相互间有三种反应表现:
1. 当机体有一定的免疫力时,可成为一过性带毒,病毒不
复制,既无临床表现,也无机体对此次感染的明显免疫反应。
2.机体免疫力不足时,侵入的病毒可在粘膜淋巴管内(也可能在唾液腺的上皮细胞中)复制并进入血液,引起第一次病毒血症,此时扁桃体及唾液腺带毒也排毒,但临床无明显症状,为亚临床型的隐性感染。
3.机体无免疫力,第一次病毒血症使病毒进入全身网状内皮系统,并主要在肝脾中复制,引起具有更大病毒量的第二次病毒血症。由于流腮病毒的亲腺体及亲神经性,引起唾液腺、其他腺体(尤以功能活跃的腺体如青壮年的睾丸)及全身任何系统及脏器的损害,临床出现相应的腺体及脏器损害的症状。可以先出现唾液腺以外的其他腺体及系统损害,也可以先损害唾液腺而继之损害其他脏器。机体对后二种发病模式的免疫反应,由于个体差异而不同表现为:
(1)产生持久而足够的免疫反应,病情恢复顺利,可得到终身免疫。
(2)当有多脏器损害时,有些人产生的免疫力弱而不持久,病情重而反复发作,或恢复不顺利、或有合并症,偶有后遗症,或第二次发病(但一般不超过2%~4%)。
感染流腮病毒发病后,机体对病种的二种抗原产生二种相应的抗体。对可溶性“S”抗原的血清抗体出现早,病后二周达高峰,而此时对病毒“V”抗原的抗体才出现,但前者持续时间短,后者长,可达数年,滴度也高。
以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免疫球蛋白各组分:特异IgM阳性率为82%,持续约2~3周。特异IgA阳性率为90%,持续至病后二周,后者意义大;二者与补体结合试验测得IgG浓度间没有明显关系。
GutJ-P(1995)观察到再发流腮(第二次得病)比原发流腮的血清特异的IgM、IgA、IgG及其亚型与IgG亲和力(avidity)间有不同(ELISA法):前组病人无IgM抗原,比后组有较高的IgG亲和力(P<0.001=、较低的地IgA(P<0.0001=,在IgA亚型:1、2及3间也有较大的统计学差异,对病毒核膜有关的免疫反应IgG3则明显地低(P<0.01=,说明流腮病毒再感染的免疫反应不同于原发感染。事实上在城市15岁儿童的92%已经有流腮抗体。
病机探微
中医认为风温毒邪经口鼻而入,壅阻少阳经脉,经脉壅滞,气血郁结,故见腮下肿胀疼痛。足少阳经与足厥阴经相表里,足厥阴之脉绕阴器,当邪毒传至厥阴时,则引起睾丸肿胀疼痛;若温毒炽盛,窜入营分,陷入心包,引动肝风,可出现惊厥昏迷,发生脑膜脑炎。
病理生理学
腮腺的主要病变为非化脓性炎症改变,腺体及周围组织充血、水肿,腺泡细胞有混浊及肿胀,或呈坏死并碎解。腺体间质中有浆液性纤维素渗出物伴淋巴细胞浸润。
诊 断
中医诊断
西医诊断
病 史:潜伏期为14~25天,绝大多数是潜伏期14-25d,平均18~19天,67.7%病人为19天。一次感染后得终身免疫,极少再次发病.
症 状:起病多较急,在腮腺肿大前1-2天先有发热、畏寒、头痛、纳差、咽痛等全身不适症状,婴幼儿尚可有呕吐。体温上升至39-40℃。
体 征:
腮腺肿大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及周围肿大,边缘不清,2-3天达高峰。
体 检:肿块直径可在2~10cm之间,有触痛,质韧,痛不剧烈,表面皮肤不红没有炎症改变,腺体周围水肿胀可很大,达到颈及锁骨上。位于上颌第二臼齿对面颊粘膜上的腮腺管口在病程早期可有红肿.
实验室诊断:一般自病前5~6天至病后8天可从咽部分离到流腮病毒,唾液为33%
尿液中在病后4天出现流腮病毒流腮病毒在脑脊液中发病5日内的阳性率为50%以上。
在发病的2~5天病人鼻咽部细胞学检查,可见75%病人有纤毛细胞损坏,9%可见到多核(4~5个)的巨细胞,多为上皮细胞的核增生引起,在45%病例可见到含有包涵体的细胞,与多核巨细胞同时存在,包涵体均存在于细胞浆内。
鉴别诊断
需与流行性腮腺炎鉴别的疾病主要有:化脓性腮腺炎、 颈部及耳前淋巴结肿大、其他病毒所致腮腺肿大(依赖血清学检测而诊断)等,其他疾病如慢性肝病、营养不良、糖尿病或用羟布宗(羟保泰松)及碘化物后可见腮腺肿大,一般为对称性,质软。腮腺管阻塞所致腮腺肿大,如腮腺管结石,有反覆腮腺肿大发作史,须进行×线摄片或腮腺管造影等检查诊断,手术治疗有效。
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