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境健康人长寿

时间:2006-10-9 20:31:29   文章来源:文汇报    作者:佚名  

   带病亦长寿

    在人生旅途中,生病患疾该是题中应有之义,如连同伤风感冒算起,可以说是“十人十病”,谁也难以绝对避免。古今中外,带病长寿的例子比比皆是。

    法国大作家雨果,年轻时就才华横溢,刚刚二十九岁就创作了长篇名著《巴黎圣母院》,轰动当世。可是,当他四十岁时,心脏病恶性发作。人们纷纷惋叹:“这颗巨星将要陨落了。”雨果却并不悲观,他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略有好转后,就在医生的监督下,开始体育锻炼,每天清晨出外散步、做操、打拳,以后又跑步、游泳、爬山……他凭着顽强的毅力,向大自然要还自己的健康。就这样,心脏病的病根还带在身上,雨果却精神焕发地继续沉思笔耕,创作不辍。后来他因反对路易·波拿巴政变而流亡国外,生活困难重重,他仍坚持锻炼。当他六十岁时,又创作了轰动世界的《悲惨世界》。直到晚年,雨果仍然向世上献出了大量作品。八十岁那年,还写了一部戏剧《笃尔克玛》,寿高八十四岁善终。

    “莫将身病为心病”,这是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的名言,也正是带病长寿的第一要素。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凡是患过疾病康复后,或基本康复,尚留病根在身的人,只要心情愉快,乐观养生,体内蓄有的抗病免疫能力反而比以往增强。有些人青壮年时体弱多病,到老年后反而体质健康,就是这个道理。正如媒体报道的,有些百岁老人,年轻时体质很差,时常患病,现在却老当益壮。上海有位一百零二岁的吴德娴老太太,三十多年前患有心脏病,“文革”中被迫搬到三层阁上住,天天爬上爬下的。由于她“从容恬静”地对待生活,如今查下来,心脏倒没啥病了。另一位一百零二岁的曹宝莎老太太,中年时大病一场,抱了十年的中药罐子,如今小病也不常见了。用她的话来说,“我天天开心。”

    中外古今无数实例证明,只要心境健康,带病长寿不是梦。在今天医学发达,生活丰足,社会环境日趋优裕的情况下,更可以充满信心地说:英雄不怕病来磨,病磨过后更英雄。

    有勇疾易退

    我国现代文物收藏家王世襄先生,解放后在故宫博物院工作,不料“‘三反’冤狱,故宫除名,‘五七’扣帽”,“文革”中又遭“无数大字报批判及大小会斗争”,人生磨难异常。1969年肺病(“三反”中在牢狱遭感染)复发,且有空洞。医嘱卧床休息,而军宣队勒令必须下咸宁干校。他带重病劳动,看见田头畦边菜花倒地,犹昂首怒放,受其激励,顽强生活,壮志弥坚,竟得康复,幸免葬身云梦之泽。王世襄先生作诗道:“风雨摧园蔬,根出茎半死。昂首犹作花,誓结丰硕子!”他矢志不渝,终于战胜了病魔,赢得了人生旅程中的第二个春天。他的成功经验说明,面对疾病,“勇气”是“取诸自身”的一种良药。

    鼓足勇气抗病,绝不是病者个人的一时之勇,而是耐心配合医生医疗,主动地对病魔进行长时期的“自卫反击”,不断地增强自身体质,提高抗病免疫力。这样,不仅能战胜疾病,而且能健康长寿。寿高一百零一岁的马寅初先生,九十一岁高龄时,患上直肠癌,住进北京医院。对如此高龄的老人,医院已不敢再动大手术了。但是马老和家属坚持要做手术治疗,对手术危险毫不惧怕。在手术台上马老还同医务人员谈笑自若。手术成功,直肠被切除后,马老在医务人员和家属的护理下,继续自我锻炼,照样愉快生活。不料后来又下身瘫痪,住进北京医院。下肢双脚不能动了,马老坚持做上肢屈伸运动,顽强地锻炼体质。每天他都要坐着轮椅,让人推着到过道里走走。有一天下着毛毛雨,医务人员怕他着凉,建议他暂停到过道里去。马老却执意要出去,无畏地说:“下点小雨怕什么,大风大浪里还要锻炼啦!”他能始终平静地面对社会的不公正待遇,又能勇敢地对病魔缠身作持续不懈的“自卫反击”,他曾自信地说过:“苟无他故,必活百年”,结果,真的奇迹般地享寿百岁以上。

    当然,病人之勇,决不是轻率鲁莽,急躁冒进,即所谓“病急乱投医”,“敢于乱吃药”;而是一方面要听从医嘱,积极配合,另一方面要学会自我节制,特别在心境上保持良好的状态。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得好:“坚强的意志——这不但是想什么就获得什么的那种本事,也是迫使自己在必要时放弃什么的那种本事。……没有制动器,就不可能有汽车,而没有克制也不可能有任何意志。”据医学家研究,病人一发脾气,通过大脑边缘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将影响其他各系统各器官的正常功能,冲击人体内环境的平衡,而对神经系统增加不良刺激,就会影响药物调整机体功能、杀菌灭病的疗效。只有沉着、冷静,排除心境中的不良情绪,保持心平气和,才可使医疗达到事半功倍的功效。所以:有勇者病易退,坚强者寿自长。

    无累病常轻

    据清代袁枚《随园诗话》记载,湖广总督郭去官居乡后,常常作诗自娱,有《偶成》云:“去官人易懒,无累病常轻。”曾广为传诵。上句是他二起二落、倦于政事的心声,且不去详论。下句是他自身养心祛病的体验,对减轻疾病痛苦,帮助身体康复,颇有好处。

    俗话说:“肩上百斤不算重,心头四两重千斤。”心理负担过分累重,极有害于治病康复。身体既已染病,说明体内抵抗力已经虚弱。如再过分恐惧、忧郁,长时期的闷闷不乐,心累异常,更会使肌体神经系统失去平衡,代谢系统发生紊乱,免疫抗病能力进一步降低,客观上为康复自设“拦路虎”。如此养病,越养越病,小病也将养成大病。

    《黄帝内经》曾对忧郁者告诫说:“郁结伤脾,肌肉消薄,与外邪相搏而成肉瘤。”“忧思随结,所愿不遂,肝脾气逆,以致经络阻塞,结果成核(肿瘤)。”通俗地说,由于气血运行阻滞,脏腑功能失常,容易导致癌肿。现代医学更是这样认为。联邦德国巴尔特鲁施博士对八千多位不同类型的癌症病人进行调查后说,恶性肿瘤的临床表现,都发生在病人心理负担过重或强烈的精神压力频繁发生的时期。由此可见,有累病常重。

    病中解除心头劳累,养护良好心境,可用许多方法,下列几种适宜常用,不妨一试——

  音乐疗法。专家经研究发现,人体各种器官都具有一定的振动频率,患病后频率改变。音乐的声波振动,可以纠正病变器官频率使之调谐。

    读书疗法。古人早就说过:翻旧书如见故友,阅新书似识新朋。人在病中,除了服药治疗,空余时间多了,正是读书养气好时光。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一是借此忘记病痛,减轻心头之郁累;二是增进知识,激发自己对生活的美好信心;三是读书时心思进入书中,心静气顺,和谐气血,有助于自己体内慢慢增长抗病能力,不知不觉中加速病体康复。正如明代的龚廷贤所说:“读书悦心,可以延年。”

    宣泄疗法。病中产生了苦闷忧郁,千万别自己独吞苦果,宜于亲友、病友间诉说,既解心头之累又可得到安慰和同情。我国古代医学倡导“郁则发之,结则散之”。有时候严重痛苦忧伤,不妨放声大哭片刻,也是一种宣泄。当然,哭的时间宜短不宜长。哭过之后,破涕为笑,心自乐观,才能达到如释重负的目的。

    期望疗法。俗话说“信心就是力量”,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社会学教授大卫·菲利普斯,对加州两千多名犹太人进行了长达十八年的跟踪调查后,得出了“心中有期望,寿命可延长”的结论。人生就是如此,“山穷水尽疑无路”时,往往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局面出现。

    久病成良医

    “久病成良医”一语已流传两千多年。典出春秋时期《左传》:“三折肱知为良医。”意思是说,人三次折断臂肱,病得久了,熟知病理药性,可以成为好医生。

    我国历史上,确实有些人是从自己患病开始习医,终成良医、名医的。晋代皇甫谧,四十二岁时突然患上风痹症,半身不遂,耳朵也聋了,他在病榻上对《黄帝内经》的《素问》、《针经》(即《灵枢》)、《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以及张仲景、王叔和等医家著作进行了深入研究,寻索治愈自己风痹症的针灸疗法。经过一段时间的自学、自针、自治,身体获得显著好转。他把前人的针灸知识综合起来,编撰成了一部全新的针灸学巨著《针灸甲乙经》。他在我国传统医学中奠定了针灸治疗学的基础。再如,隋唐时代孙思邈,自幼体弱多病,为求医买药而“罄尽家产”,为此他立志学医,做一名济世救人的医生。他医术高超,医德高尚,成了一代名医,后又编写出中医学巨著《千金方》,成为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孙思邈被誉称“药王”,享年一百零二岁。

    对于大多数病人来说,不可能也不必要都像皇甫谧、孙思邈那样成为名医。但是他们的成功说明,患病者只要在病中留心医药知识,探索自己疾病的起因与发展情况,至少可以配合医生,加速自己的康复过程。

    有道是,“医者,意也”。意,就是细心体察研究。病者欲自医疾病,就先要体察探索所患疾病。上医院请医生诊治,医生也是先请病家开口自述病况。应当说,本人最熟悉自身发病的起因与疾病的表现。如果自己不知不觉,说不清,道不明,单靠医生诊断,往往隔了一层。清代养生家曹慈山在《老老恒言·慎药》中说得好:“凡病人必先自己体察,因其所见之证,原其致病之由,自顶至踵,寒热痛痒何如?自朝至暮,起居食息何如?则病情已得,施治亦易,至切脉,又后一层事。”这是配合医生快速诊断治疗的必要步骤。由于病况熟悉清楚,同时对医生用药治疗后自身变化如何,也能体察清楚,等于自管病史,自验疗效。这样,“熟能生巧”,激发出自己研究医药、治疗疾病的智慧。曹慈山自己年轻时患上肺痨病,通过自察病情,自学医学知识,配合医生治疗,不仅治愈了痨病,而且成了养生名家,寿逾九十,也是“久病成良医”的实践者。

    其实,同样患某种病,同样施用某种对症之药,因病家各人的体质因素有差异,效果往往会大不相同。有的病人看医药广告吃药,结果效果理想的少,不理想的多,就是这个道理。高明的医生总是针对病家特殊情况,配伍施用适当药物。然而最终的实际疗效,只有病家自己最清楚。如能摸索发病与疗效的自身规律,就利于配合医生进行治疗。有些长期的慢性疾病,一般是药疗为辅,自身调养为主。这就更需要病家熟知自身的病痛规律,摸索掌握有效的治疗方法,自觉形成良好的饮食起居习惯,长久坚持,自然奏效。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医学眺望保持中立

相关阅读

关于训练计划 资讯

论坛聚合

频道导航

频道热图

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广告赞助更多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中医学院 | 医学考试 | 健康养生内科 | 外科 | 妇科 | 儿科 | 性病 | 皮肤 | 五官 | 肝病 | 两性 | 健康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