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南汇区新场镇,人们将对一百年老楼进行修缮。届时,这座“江南第一茶楼”又将隆重亮相,它的往日繁荣似乎又重回人们眼前。在江南小镇,茶馆一直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新场古镇的开发自然少不了这一“角色”。
同时,有人认为,重修茶馆也是一种“为了忘却的纪念”。今日郊区正经历大发展,一批批新事物冒出来的同时,另有一批“没落者”也在走向消逝:泥泞的田间路、简陋的农桥少见了,农业生产的地位、老式的村落结构不同以往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也赶着大都市的发展步伐,发生着莫大的变化:
正如被宠极一时的地方戏(本版上期刊登过《何处闻听‘社戏’声》)“华泽”不可阻挡地日渐黯淡,多年前几乎各镇各村都有的老茶馆,现在已经寥寥不可多见,细心寻觅才可找到还在坚持的几处,在郊区这个日新月异的大舞台上,它们将退未退,似乎正恋恋不舍。有人说,老茶馆已成了一个传统文化生活的标识,重温其间的点点滴滴,一方面为记录下“恍若隔世”的旧日乡间生活,另一方面也为更好地迎接崭新的未来郊区生活。
百年老茶楼的故事
听说“江南第一茶楼”要大修面世了,记者也是一阵激动,不由得想起不久前对新场古镇的拜访,以及关于这座百年老楼的感叹。
这座老楼位于新场大街424号,也在一条水道边,可谓“扼守要道”,这也为它当年的繁荣热闹提供了便利的地理条件。这是一座三层木结构茶楼,建于清同治末年,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灰头灰脑的黯淡身影矗立在一座桥边,显得十分苍老落寞。但尽管如此,它却也是保存得不错的一座老建筑。远远就看到楼外挂着一面“茶”字布旗,陪同的老张是本镇人,他介绍,茶楼至今还每天开张。
还没走近,已听到抑扬顿挫的说书声沿着河道飘来。等到真正进入楼内,才发现破败得还真可以,底楼一片东倒西歪的场景。说书声还在头顶上,只得再上楼,木楼梯却是又窄又不牢靠,弓着腰一步一步登上去,脚下传来吱吱嘎嘎的怪声,老张在一旁不停提醒:“抓住扶手,当心点!”他不住感叹,这么好的茶楼,是要大修了,否则很快就要塌了。到了顶楼才发现,书场内已坐满了当地老乡,有四五十位,据介绍每天如是,不由得佩服他们上楼下楼的勇气,也更见茶楼书场至今的魅力。
看看书场内,还真有恍若隔世的古旧味道。木桌木椅整齐排放,没有漆色,也有了一定的“年岁”,天花板上还吊着一斑驳的电扇。端坐着的听众却是十分专注,也引得穿长衫的说书先生更加投入了。细看这些老乡,皮肤黝黑,头发花白,一个个都穿着背心短裤,身前桌上几乎都放着掉了色的搪瓷杯。一位叫倪天龙的老乡告诉记者,他退休已经好几年了,几乎天天来茶楼,这里每天12:30—2:00都有一场说书,就像看电视连续剧,很容易上瘾;他们这些听众每天只需缴1.6元,自带一只搪瓷杯(门口有大量开水供应),就可以在这儿舒舒服服地呆上一个下午。记者发现,有的老乡正趴着打盹,在他看来,令人惬意的,或许不只是听说书,仅仅身坐其间也是一种安闲无比的享受。
黄桂云是茶楼的操办人。他介绍道,茶楼上下总共800多平方米,以前也算是个不小的公共场所,不仅镇上人们天天聚集于此,还常有乡间的人们赶过来听书。现在的茶楼吸引力依然不小,这几十位听众都是常客,每天来茶楼喝茶、聊天、听书,已成了他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老黄介绍,每人每天1.6元的茶资里面,有0.9元是付给说书人的,他们都是江浙一带的老艺人,对附近茶楼书场十分熟悉,南汇地区有七八个“知名”的茶馆店,他们于是一一兜过来,进行“巡回”说书。
小小书场,还不忘透露点古镇家底。在顶楼书场门口贴着一张“宣传海报”,上面写道:“江南水乡古镇行,百年茶楼书场内,浓浓一杯清茶茗,听书品茶‘山海经’……”这既说出了茶楼生活的闲适,也道尽了古镇魅力。据介绍,新场古镇是浦东地区保存最为良好的古镇,它有几绝,一是国内少有的集道教、佛教、基督教于一镇的地方,南有南山寺,北有北山寺,东有东岳庙,中间还有耶稣堂,都已修复对外开放;另外,一镇之上有4棵古银杏树,据考证均已超过600年树龄,也是古镇历史的见证;镇上还有许多老宅子,都各具特色……
陪同的老张介绍,以前新场镇可不止这一家茶楼,有名的还有镇南一家包桥茶楼,那是二层楼,楼下老虎灶专卖开水,楼上则开茶馆书场。在上世纪50—80年代,该茶楼几乎每天都开,老张记得,小时候从茶楼前经过,总感觉里面生意兴旺,进出喝茶听书的人特别多。后来,随着新场古镇商业中心的北移,包桥茶楼的生意也就渐渐清淡了,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就关门了。老张还说,“江南第一茶楼”大修后开放,来参观旅游的人们将能更好地体会到原汁原味的古镇生活,预计三楼将仍设为茶室书场,下面则有可能开一家饭店或其他。
各镇各村有茶馆
茶馆多,也是江南水乡一个特色。据介绍,上世纪80年代前的沪郊,几乎各镇上都有茶馆林立,甚至各村也至少有一处茶馆,因为并没有多少别的消遣方式,村人于是每天早早来到茶馆,喝喝茶,谈谈天气,再说说今年的收成……每天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哪天谁要是没来茶馆,别的村人很快发现,纷纷表示对他的关切。
在嘉定,据当地老人介绍,已记不清有多少家茶馆了,但其中有两家特别有名,一是西门茶馆,另一个则是州桥茶馆。人们去那些茶馆,不仅为了喝茶,更为了听唱评弹,或是打听远近的最新消息;尤其是一些古镇,如南翔镇、安亭镇,茶馆更是出了名的多。茶馆收费一般都不高,去的也主要是些老年人。到了上世纪80年代,这些老茶馆就渐渐被拆迁了。
南汇区祝桥镇的一位周先生,更是对该镇“茶馆现象”早有研究。
据他介绍,解放前祝桥小镇市场繁荣,1936年厂、坊、店、铺有180多家,全镇人口已达2万多。茶馆较多,分布较广,是祝桥的一大特色。不仅镇上茶馆较多,下面各村茶馆也较多。据1936年的统计,镇上茶馆有南园、渭泉园、民众等12家,而分布于各村的茶馆先后竟达21家之多,全镇共有33家茶馆。1946年后,一位叫倪五的人开竹乐居茶楼于镇上周桥街,有门面二间,最具规模。
茶馆是既供茶水,又供听说书等谈天说地的活动场所。近年,祝桥地区有处“老年之家”茶室大受欢迎。每天中午12点至下午3点半开门,室内室外清洁卫生,墙上有诗词、对联、山水画等,有桌椅、电扇、彩色电视机等,每天有40至60人到此活动。茶客自己带茶叶,免费提供开水,茶客自己冲泡。边喝茶,边看看报、看看书、看看杂志,谈天说地,打牌、下棋、看电视。茶室还每月2次为茶客量血压,讲保健知识,宣传国内外大事。各村也各有喝茶活动的场所。
今天,在郊区喝茶
如今,郊区老式茶馆已不多见,可是喝茶、聊天、休闲的去处却越来越多了。另外,在老式茶馆店主要以老年人居多,而新的“喝茶处”却主要是青年人和中年人。
在松江区,靠近工业园区的一条路上,晚上七八点是饭店最火的时候,而到了九、十点则是茶馆、咖啡吧的黄金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