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慢性肾功能不全进行性加重后,体内有200种以上物质的水平比正常人增高,其中有些物质具有毒性作用。这些具有毒性作用的物质在体内积聚,是引起尿毒症症状、代谢紊乱和多个系统功能失调的主要原因之一。近二十年来关于大、中分子尿毒症毒素的研究进展相对迟缓,但近年来有关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已有某些新发现,有些毒素蛋白已被分离出,通过体内、外实验对其性质及毒性有了一定的认识,对以前已知毒素的作用也有了新的了解。
1 被认为是“新毒素”的主要物质
凡被称为“尿毒症毒素”的物质应具备以下条件:①在尿毒症患者体内该物质的浓度显著高于正常;②该物质的化学结构和理化性质明确;③高浓度的该物质与特异的尿毒症临床表现相关;④动物试验或体外实验证实该物质在其浓度与尿毒症患者体内浓度相似时,可出现类似毒性作用;⑤体液内该物质浓度下降与尿毒症症状、体征改善相伴随[1]。
据近年有关文献报告,目前被认为可能是“新”尿毒症毒素的物质约有20种左右(表1)。
表1 近年报告的具有尿毒症毒素作用的物质
1 粒细胞抑制蛋白Ⅰ(GIP-Ⅰ)和粒细胞抑制蛋白Ⅱ(GIP-Ⅱ)
2 趋化抑制蛋白(CIP)
3 中性粒细胞脱颗粒抑制蛋白Ⅰ(DIP-Ⅰ)和中性粒细胞脱颗粒抑制蛋白Ⅱ(DIP-Ⅱ)
4 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