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越来越多

时间:2006-8-25 23:26:49   文章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也许是大家都赶着“猴宝宝”的末班车,近来身边似乎总能看见挺着大肚子蹒跚而行的身影。可是随着生产日期的临近,准妈妈们竟先后得了同样的毛病---妊娠糖尿病。验血、住院、控制饮食,这么一折腾可好,“糖妈妈”们的脸上顿时没了笑容。

  有人坚持说这孕妇血糖高没啥要紧,明明是医生“大惊小怪”;可也有人生怕得病后会影响胎儿发育,吓得终日惶惶不安。无论这两种说法是否科学,但起码有一点是肯定的---在上海,近几年以来,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率正呈上升趋势。

  水果是一大诱因

  如今的水果大多早没了季节之分,只要想吃,无论西瓜苹果葡萄桔子,一年四季都能在超市里找到身影。大多数人肯定不会想到,正是这充沛的水果供应,竟成了妊娠糖尿病的主要诱因。

  造成妊娠糖尿病高发的原因,主要与孕妇过多摄入高糖分的水果有关。由于大家普遍认为水果会对婴儿将来的肤质大有影响,一旦怀孕以后,很多孕妇都会每天享用大量水果,有的最多一天能吃七八个水蜜桃和两个大西瓜,摄入大量的糖分;又因妊娠期妇女进食增多、运动减少、体重增加,再加上孕期的生理变化导致糖代谢紊乱,所以极其容易发生糖尿病

  妊娠糖尿病和糖尿病妊娠

  妊娠糖尿病和糖尿病妊娠是两种概念。

  妊娠糖尿病就是说在怀孕以前没有糖尿病,在怀孕的中晚期,尤其胎盘分泌了很多的生糖激素或是其他的生糖激素分泌相应地增加,本身有一定的缺陷,这个时候她血糖就控制不住了,就出现了糖尿病。那么这种人在分娩以后,大部分人就变成II型糖尿病了,少部分人可能是I型糖尿病,还有一部分人血糖暂时恢复正常,但若干年也会变成II型糖尿病

  而所谓糖尿病妊娠就是先有糖尿病后怀孕了。

  其实不管妊娠糖尿病也好和糖尿病妊娠也好,在怀孕期间有一个特殊的情况---如果血糖高了,那么血糖通过胎盘供给胎儿的糖就多了,胎儿是用自己产生的胰岛素来把血糖降下来。这时候如果供应的糖太多了,胎儿就分泌大量的胰岛素,把糖存储起来;存储满了以后,多余的糖又会变为脂肪……

  胎儿将因此越长越大,最后很可能成为一个巨大儿,出生时体重达到4000克以上。巨大儿其实将面临的是“后患无穷”,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这些病源往往从此时就种植下了灾难的幼苗。

  控制“高线”就行

  所以一定要避免孕妇的高血糖,减少对胎儿的影响。

  那么怎样才能减少对胎儿的影响呢?我们必须把母体的血糖降下来,降糖不能用口服降糖药,因为口服降糖药可以通过胎盘影响胎儿,最后造成胎儿的低血糖,这样的话就可能造成死胎---所以只能用胰岛素。

  要特别注意的是:对孕妇而言,血糖控制的水平要比正常人高一些,这叫作正常低线。比如说,空腹血糖一般的糖尿病人可以控制到4.4-6.1为最好,较好的标准可以控制到7以下;而餐后血糖可以控制到4.4-7.8之间。但是作为妊娠糖尿病病人,应该控制到这个范围高线,比方说早餐前的血糖控制到6-7之间就可以了,餐后两小时的血糖控制到7.8左右,甚至在10以下都可以。

  专家建议

  有关专家说,妊娠糖尿病如不及时控制,不仅影响母亲健康,对下一代的生长发育也构成严重危害。糖尿病除易引发孕妇感染、流产、早产、死产、羊水过多外,还会因母体血糖水平过高、体重过多增加而造成胎儿巨大,从而导致分娩困难,增加难产、手术产、新生儿产伤、产后出血发生的几率。

  据国内资料显示,糖尿病孕妇的胎儿发生先天畸形的概率比一般孕妇高2倍-3倍。而且,大约30%的妊娠糖尿病患者在5年至10年后转变为慢性的2型糖尿病,最终发病率达到60%。

  所以孕期妇女最好在怀孕第18周和第32周到医院进行定期血糖测定,并及时到产科营养咨询门诊进a行营养咨询。孕妇平时更应合理安排饮食,避免高糖食品,采取少食多餐,多食蔬菜、富含纤维素食品,注意维生素、铁、钙补充。

  水果的补充最好是在两餐之间,每日最多不能超过200克,并且在选择水果时应尽量选择含糖量低的水果,或以蔬菜代替,如番茄、黄瓜等,千万不要无限量吃西瓜等高糖分水果。

  名词解释:妊娠期糖尿病简称为GDM,是指妊娠期发生糖尿病或葡萄糖耐量异常者。已知有糖尿病而合并妊娠者不包括在内。患有妊娠糖尿病的妇女在产后5-10年,通常有发生糖尿病的高度危险性。而确诊妊娠期

[1] [2] 下一页


儿童发热该怎么处

不同部位肿瘤标志

剖腹产手术彩色图

各种急腹症的疼痛

宅男女神周秀娜超

孙菲菲走红毯被踩

婴幼儿运动发育“

手足口病图片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医学眺望保持中立

广告赞助更多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中医学院 | 医学考试 | 健康养生内科 | 外科 | 妇科 | 儿科 | 性病 | 皮肤 | 五官 | 肝病 | 两性 | 中医人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