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酒,艺术反映生活必定涉及到酒,同时也丰富和推动了酒文化。影视作为大众传媒代表性最强,当代性最突出的载体,对酒的描绘十分普及并愈加精彩,影视中的酒文化也就更生活化和典型化。
先说电影。从中国影片诞生的一九0五年起,酒就很快出现在银幕上,并显现出几个鲜明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从一九0五年到民族电影辉煌的三、四十年代,是中国电影的起步时期。开始为戏曲纪录片,中经家庭默片到社会电影,我国的电影创作便以其思想内涵与民族特色,成为世界电影的重要脉系。酒在这一时期,先是作为生活“伴侣,出现在餐桌上,后又介入人的日常交往中,酒文化也就从血缘亲情,接风壮行等等社会常态里,形成艺术趣味,给年轻的中国影片增加了或温馨、或欣喜、或幽默、或愁苦、或悲愤等等有滋有味的色彩。至今完整保存在中国电影资料馆里的最早影片《劳工之爱情》,是这样表现酒的:
年轻木匠想娶老中医的女儿为妻,老中医不同意,并拒见木匠。小伙子就动脑筋巧设机关布下“陷阱”,让酒馆里的酒徒在酒后迷迷糊糊时被摔得腿伤腰疼,纷纷去老中医处看病。中医一下子生意兴隆,大赚其钱。木匠和其女儿也频繁接近,最终喜结良缘。酒在影片中,既是酒徒的“身份证”,又是木匠借此捉弄酒徒向老中医献殷勤以便达到娶其女儿这一目的的“通行证”。酒在这里是艺术的,又是生活的。
第二阶段,为中国电影攀升期,洒在影片里“扮演”,着有份量的“角色”。这主要指三、四十年代的党领导的“左”翼电影运动为主潮的中国电影,从《大路》到《万家灯火》、从《渔光曲》到《一江春水向东流》等等,都紧扣时代脉搏关切社会问题,并集中反映民族斗争和祖国两种命运的决战。酒在这些影片里,不单纯是生活细节,而是有着明确的人生内涵与阶级倾向。杜甫诗中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在我国电影攀升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再现。由于更加真实感人,从而深刻揭示了腐朽社会制度对人们灵魂的锈损。典型的例子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部影片的主人公张忠良在国统区由热血青年蜕变成卖身求荣的败类,从一位善良有情义的丈夫扭曲为寡廉鲜耻的小丑,“花天酒地”的“酒”,在他身上产生了堕落的效果。先是喝闷酒,然后喝花酒,最后在灯红酒绿里迷失自身,认不清人生道路,终于跌入他原先憎恶的剥削阶级,被温柔的妻子、正直的母亲所唾弃。酒在这部电影里反映了当时“大后方”,的实际,折射出国统区反动政治极为腐败的一个侧面。围绕着酒而出现的各种活动,甚至是划拳行令、高脚杯暧昧地一碰,都清晰显示出腐败的社会风气和丑恶的人物性格。酒在这里几乎是昏然廉烂的影子、醉生梦死的注脚。
从更广阔的生活场景去看,影片中的酒更多的是营造人生氛围,说明心境,观照命运。当码头工人、洋车夫在小酒馆和家中饭桌上喝酒时,无一不在揭示某种情绪。如《八千里路云和月》里的高礼彬与江玲玉,在抗战胜利后喜结良缘,举杯祝酒,一为秦晋之好,二为欢庆胜利。高高举起的满杯酒,体现了美,象征着正义。俗话说,酒是民情人心,酒文化里有爱憎,有精气神儿。一壶酒可能是一腔苦水,一杯酒也可能是一首赞歌,在中国电影的攀升期,酒和酒文化就是如此鲜明地存在着,表现着。
第三阶段,为中国电影的发展期,歌颂英雄,酒只是点缀。一九四九年十月,新中国成立,电影作为党的舆论宣传重要工具和艺术的前沿阵地,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广大电影工作者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空前热情与积极参予,使影片有了数量和质量的飞跃。从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到《白毛女》、《董存瑞》,再到建国十周年前后的《祝福》、《红旗谱》、《青春之歌》、《老兵新传》、《女篮五号》、《烈火中永生》、《冰山上来客》和《李双双》、《锦上添花》等等一批又一批优秀影片的问世,鲜明的主题,生动的艺术表现,使中国电影成为亿万观众的人生教科书和美育的重要途径。同时意识形态作用日益明显,是使酒之类的生活小节,更显微不足道。酒文化在上述影片中是处在被合理削弱的地位,只是生活细节或情趣的点缀,但在揭露旧中国的黑暗和人物行为的不良时,酒也有画龙点睛之功。以上这些可归纳为:
(一)渲染家庭气氛和亲朋情谊。在生活片和喜剧片里,这一取向非常突出。如《锦上添花》的喜酒、《老兵新传》的丰收酒等等。(二)揭露阴锺抨击丑行。如《视福》里鲁四老爷家的年饭酒,不仅显示出封建传统秩序,还产生出一种压抑、一种窒息,加速了祥林嫂的悲剧。《红色娘子军》里南霸天的设宴摆酒席,描画的是大地主与反动军队的流温一气。有些影片里的酒,反映的是社会风气的不正、人生的懈怠荒疏、婚姻的苦恼不爽和生活道路的坎坷不畅。酒在这里提供了一种发泄、一种机遇、一种表态。人借酒,艺术也借酒,使影片的语汇既有对色彩环境的捕捉,又有揭寨某些蕴含的张力。(三)突出人物个性和烘托关键时刻的人生选择。《上甘岭》里的张连长,一到战斗激烈时就找通讯员要水壶,不论是喝水还是喝酒,这一动作蕴含的人物个性是具有豪爽之气的。《烈火中永生》里的许云峰,在徐鹏飞设下的阴谋酒中,拒绝举杯,表现了其尖锐的观察与从容坚定,抒写出英雄人物的机智和果敢。不少军事片、工业片、农村片、反特片中,常有壮行酒或誓言酒,抛开某些艺术的雷同和浅薄不谈,这些酒都烘托出一种浓烈的氛围,或一种重要选择。酒在其间,不是形式而是要作的一种人生和命运的判断。诚然,坏人也饮义气酒、决心酒,但其中的镜头语汇是批判的。英雄酒显示的是豪气和壮心,而跳梁小丑喝酒,表现的是灭亡的挣扎和回光返照般的张狂。
中国电影的第四阶段,是新时期以来几代电影人辛勤努力所形成的五彩缤纷和硕果累累的时期。酒在这一时期的电影里,向多元与多样化擅变,并由影片的细节拓展为电影题材。这一阶段的影片,开始是以揭露“四人帮”的罪行为主,酒是庆功酒,摆的是欢庆宴。而那些吃“文革”饭的权贵和小人,面对人民的胜利,喝的是怅惘酒、无奈酒、苦涩酒和泄愤酒。此后,随着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深入发展,电影的市场化使影片出现了艺术探索片、商业娱乐片和重大题材片等等分类,对酒的描绘日渐增多。并且从家庭到酒吧、从小餐馆到大酒店、从亲朋相聚到饮酒改善人际关系、从吃喝的生理快感到复杂心理的流露。总之,这一时期电影的酒文化,从表象走向底里,从局部走向全面。若具体、简要分析,有这样几种表现:首先,酒在电影中频频出现,成为各种人进行交往的必然中介,几乎每部影片都有酒、每个人物都饮酒。其次,酒在电影中多元而立体,饭桌有酒、广告有酒、商务活动有酒、政治较量有酒、喜怒哀乐有酒。白天喝,晚上喝,坐在车里喝,睡梦中亦喝。夫妻间、情侣间、老少间、上下间、仇敌间等等,都能碰杯。再其次,酒成为艺术探索片和商业娱乐片的重要语汇,不仅和情节扭结在一起,而且广泛地去开掘中国文化。
娱乐片中的酒,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少林寺》,其关键情节是众武僧的师父,在徒弟们偷吃狗肉并饮酒时所说的一句话:酒肉穿肠过,佛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