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窦肿瘤概述

时间:2007-10-11 10:07:11   文章来源:中医人    作者:佚名  

鼻窦肿瘤一般可分为良性和恶性肿瘤

鼻及鼻窦良性肿瘤好发于鼻腔内,其次是鼻窦,外鼻少见,常见的有骨瘤、内翻性乳头状瘤、软骨瘤、神经鞘膜瘤、血管瘤和脑膜瘤。

骨瘤多见于青年男性,额窦最多,其次是筛窦。病因不明。可能原因包括骨膜的“胚性残余”、外伤和慢性炎症。小的骨瘤多无症状,常在X线拍片检查中发现,大的额窦骨瘤可引起鼻面部畸形,疼痛、感觉异常,也可侵入鼻腔或眼眶,甚至颅内。鼻窦X线片或CT扫描可见圆形或卵圆形骨密度影。较大骨瘤且有压迫症状,或已向颅内侵犯者需手术切除。

软骨瘤:很少见,好发于额窦,病因不明,可能与外伤、发育缺陷、慢性炎症及佝偻病有关。症状常表现为单侧进行性鼻赛、流涕,嗅觉减退、头晕、头痛等;肿瘤较大,广泛侵入周围结构,可发生面部变形、眼球移位、复视等,鼻镜检查肿瘤体表面光滑,球形,广基,触之易出血。肿瘤生长缓慢,但可使周围软组织和骨壁压迫性吸收破坏,侵犯临近器官。手术治疗应尽早,切除范围应彻底,术后易复发,对放射治疗不敏感。

神经鞘膜瘤:好发于鼻中隔、上颌窦、筛窦。粉红色,表面光滑,较硬,无包膜,分叶,病史长,不同生长部位症状不同。对放射治疗不敏感,需手术治疗。术后易复发。

血管瘤:鼻及鼻窦好发,多见于青壮年,病理分为毛细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前者站80%,鼻中隔多发,后者较少,主要见于下鼻甲和上颌窦。病因与胚胎性组织残留、外伤、内分泌紊乱等有关。表现为反复鼻出血。不主张诊断性穿刺。手术切除为主。

内翻性乳头状瘤:50~60岁男性多见,单侧持续性鼻赛,进行性加重,可伴血涕或反复鼻出血,常同时伴鼻息肉、鼻窦炎,部分病例有多次鼻息肉手术史。外观粉红色,息肉样或分叶状,触之易出血。肿瘤有明显局部侵袭性特点,易复发,约7%发生恶变。确诊后需手术彻底切除肿瘤,手术方式有鼻内镜手术、鼻侧切开或上唇下进路。首选鼻内镜手术。术后应定期随访。

脑膜瘤:原发于鼻部的脑膜瘤少见。青少年起病,病史长。临床多数病例为发生于颅内的肿瘤,向下扩展入鼻腔、鼻窦。手术多采用颅面联合进路。

原发于鼻腔的恶性肿瘤少见,多起源于鼻腔外侧壁。病理以上皮源性为主,未分化癌和鳞状上皮癌占80%以上,其他有腺样囊性癌、腺癌、基底细胞癌、嗅神经上皮癌、恶性淋巴瘤等。开始表现为单侧进行性鼻赛、反复鼻出血,逐渐出现面部麻木、顽固性头痛、嗅觉减退等。晚期侵犯周围器官出现眼、颅内病变症状。检查鼻腔外侧壁肿物多广基,乳头状、菜花状,红色,质地较硬而脆,易出血,表面有溃破及坏死。应采取手术切除为主,术前、术后放疗和化疗为辅的综合治疗。

鼻窦恶性肿瘤由于解剖位置深,早期多无典型症状,多数患者就诊时肿瘤侵犯已经比较广泛。由于鼻腔、鼻窦与眼眶、颅底相毗邻,中晚期患者常出现面部、眼部和颅内侵犯症状。发病因素有长期慢性炎症刺激、经常接触致癌或放射性物质等。一些良性肿瘤乳内翻性乳头状瘤有恶变可能。

鼻窦恶性肿瘤的临床表现随肿瘤原发部位和受累范围不同而异。

上颌窦癌

早期症状有以下几点:持续性单侧脓血涕; 面颊部疼痛和麻木感; 单侧上颌磨牙疼痛和松动。

对40岁以上患者。出现上述任一症状者,应进行前、后鼻镜检查,发现肿物者进一步鼻内镜检查,必要时取少量肿瘤组织行病理检查,鼻窦CT或MR明确肿瘤大小和侵犯范围。需根据肿瘤的病理类型、原发部位、侵犯范围等选择治疗方案。

恶性肉芽肿

为一种多始发于鼻部、逐渐侵及面部中线,以进行性坏死性溃疡为特征的少见的肉芽肿性疾病。病因不明,病情险恶,治疗困难,预后不良。可合并肺、肾和其它脏器病变,又称Wegener肉芽肿。近年陆续有学者认为本病其实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淋巴瘤。T/NK细胞淋巴瘤多位于鼻腔,亚洲、墨西哥和南美洲人多见。T/NK细胞淋巴瘤对放射线敏感,可采用放疗和化疗。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医学眺望保持中立

广告赞助更多

广告赞助更多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中医学院 | 医学考试 | 健康养生内科 | 外科 | 妇科 | 儿科 | 性病 | 皮肤 | 五官 | 肝病 | 两性 | 健康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