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已成为国人致盲的第一眼病。因社会老龄化,该病在全国以每年新增400万例的速度增长。其罹患率50岁以上为60%,60岁以上80%,70岁以上90%,而白内障在临床眼病中也占60%~70%。但目前患者对此病的认识及治疗都存在不少误区。
白内障不必“长熟了”再动手术
手术目前仍是白内障盲人复明的最佳途径。但民间流传一种说法:得了白内障,要等到完全看不见了,也就是所谓的“长熟了”才能做手术。
中山眼科中心副主任刘奕志博士说,这种错误观念源自过去医疗技术的局限性。传统白内障手术要在眼球上开13毫米长的切口,长及半只眼睛。然后摘除混浊病变的晶体,植入硬质人工晶体,伤口缝十几针,恢复期达半年至一年,还不一定能恢复正常视力。因此以往不是迫不得已都不动手术。
但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开始采用先进的超声乳化技术,伤口不用缝合,可以在门诊手术,第二天打开纱布,滴点眼药即可。新方法可令九成病人视力恢复正常。因此,新观点是当白内障影响日常生活时,就可以实施手术。如果等到全盲了再动手术的话,会引起发炎、青光眼等问题。
白内障手术虽小风险却不小
白内障病人的第二个误区是以为白内障是个小手术,什么医院都可以做。北京同仁医院眼科白内障防治中心何永奇副主任医师坦言,白内障手术虽小,要求技术却很高,风险也比较大。因为眼球是一潭死水,不流动,是最好的细菌培养基,所以眼科手术比其他手术更易发生感染。加之眼科手术术后出血、感染等影响因素很多,万一感染了,现在还没有特别有效的办法,有可能要摘除眼球。据国际上统计,白内障术后感染约有1‰~2‰会失明。何永奇提醒病者,尤其是只剩单眼的病者更应特别慎重,一定要找条件好的医院、技术好的医生。
腹泻及时补水预防白内障
据保健专家长期研究和临床实践,以下四招对预防老年性白内障有帮助。
外出时戴深色眼镜。受紫外线照射时间越长,患白内障可能性越大。因此外出时应戴深色眼镜(或戴檐帽),使眼睛受到的紫外线照射量大大减少。
防止脱水。人体若脱水,体内液体正常代谢紊乱,会产生一些异常化学物质,损害眼部晶体,导致白内障。如已患白内障,脱水会令病情加剧。因此,一旦腹泻、呕吐,或大量出汗等,都应及时补充水分。
摄入足够的维生素 C。维生素 C能减弱光线及氧对眼部晶体的损害。人眼中的维生素 C含量约比血液中的高出30倍,随着年龄增长,营养吸收及代谢功能逐渐衰退,维生素 C含量明显下降,晶体会逐渐变性,导致白内障发生。故应摄入足够维生素 C。
适当服用阿斯匹林。老年性白内障患者体内氨基酸水平往往较高,其色氨酸及其代谢产物与眼部晶体蛋白结合变为棕黄色物质沉积下来,促进形成白内障。而阿斯匹林可以减慢这一进程。(记者 刘小霓 通讯员 钟志勇)
我国将在5年内控制白内障致盲
据我坚信5年内我们将在中国成功地控制白内障致盲!”亚太白内障屈光手术学会副主席、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中心教授、荣誉院长袁佳琴郑重表态。
袁佳琴教授说,到2006年,我国90%的县级医院将设有眼科,基本具有施行白内障复明手术的能力,使白内障致盲得到有效控制。
资料显示,我国目前至少有盲人670万人。其中白内障致盲占40%~70%,是致盲的首要原因。
袁教授介绍说,1988年前我国每年只能完成10万例白内障手术,到2001年已能完成45万例,每年白内障手术量超过了每年新增的白内障致盲人数,实现了白内障致盲的负增长。大批白内障盲人恢复了视力,恢复了劳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