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石症的危害及中西医结合治疗

时间:2013-3-7 21:56:32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姚开炳 山…  

文章导读:

  胆石症是一种复杂而难治的腹部疾病,是肝内胆管、胆总管、胆囊结石的总称。属中医“胁痛”、“胃脘痛”、“黄疸”、“结胸发黄”范畴。本病与高血压糖尿病被称为当今世界“三大文明病”,可单独发病,中老年患者三病同时存在的占5%~7%,在病因、病理、临床表现有密切因果关系。近20年来经大量临床资料研究,对该病病因学、临床表现、发病规律、并发症,以及对健康的严重危害有了新的发现和认识,医患双方必须引起足够重视,早期发现,采取有效防治措施。

  病因、发病规律和并发症

  通过对我院收治的2万余胆石症临床资料分析及青岛市胆石症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本病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并现年轻化。青岛地区18岁以上发病率在6%,50岁以上为14%,60岁以上为21%,低于北京、上海、广州及欧美国家。青岛胆石症多与各种肝病有关,尤其是病毒肝炎,先有肝病,后有结石病;与肠寄生虫、胆道蛔虫、胆道感染有明显关系;与过食油腻食品,暴饮暴食,肥胖,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高血压有密切关系;与冠心病,心肌梗塞手术(支架,搭桥,瓣膜置换)后,胃大部切除术后有关;与性情急躁,生气上火,暴怒,精神紧张及长期不吃早餐、熬夜吃夜宵等有关。青岛市胆石症结石多为胆红素为主的混合性结石,近10年来胆囊胆固醇性结石有明显上升之势,约占胆石症的80%。

  结石为多发性多部位存在,病情逐年加重,因结石活动反复出现腹痛、胆道感染及梗阻,发生各种严重并发病而危害健康。并发症危害开始在胆道系统,逐渐波及周边,全身脏器,如重症胆道感染,急性梗阻化脓性胆管炎,肝脓肿,胆囊化脓、坏疽、穿孔,胆汁性腹膜炎,胆源性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而危及生命。急性胆道感染可并发“胆源性重症胰腺炎”,胰腺出血坏死,病情凶险。有一些胆石症并发症未被发现或重视,甚至被误诊。胆汁反流性胃炎,十二指肠炎或溃疡,萎缩性胃炎,“胆胃综合征”发生率在50%以上,误当胃病治疗,经久不愈。中医认为“肝气横逆脾胃”,应用中医“疏肝利胆,健脾和胃”法治疗有特别效果。

  胆石症可并发“胆心综合征”,中青年发病率在5%,老年人在20%~30%。病人上腹痛,伴心慌,憋气,心律不齐,心电检查发现心功能损害,提示冠脉“供血不足”,甚至出现“心梗”图象。在中医《诸病源候论》中记载:“心腹痛者,由腑脏虚弱,风寒客于其间故也。邪气发作,与正气相击,上冲于心则心痛,下攻于腹则腹痛,上下相攻,故心腹绞痛,气不得息。”提示“病在胆,痛在心”理论,与西医“胆心综合征”理论完全一致。临床将胆石症误认为“冠心病”并不鲜见,通过中医“疏肝利胆”法治疗,症状很快消失,心电图恢复正常。

  胆石症与高血压、糖尿病可同时存在,病机关系密切,胆石症可明显加重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可诱发胆囊结石,胆石症,胆源胰腺炎,胰腺功能损害,加重糖尿病,临床称“胆源性血糖增高”,也可称“胆性糖尿病”,均应及时明确诊断,分别同时合理治疗。

  胆石症经久不愈,可并发“胆汁性肝硬化”,“胆脑综合征”(头晕,失眠,心烦上火),“胆肺综合征”(胸闷,不明原因咳嗽),“胆肠综合征”(腹胀便秘,不思饮食)。40岁以上女性胆石症并发子宫肌瘤、乳腺及甲状腺疾病发病率成倍增长。胆石症并发子宫肌瘤约占50%左右。近几年临诊发现子宫肌瘤切除子宫后,又行乳腺及甲状腺良性肿瘤切除术后来院治疗胆石症,如能早期发现上述并发症,多可避免多次手术痛苦。胆石症复杂难治,必须引起医患重视。

  中西医结合系列疗法

  中西医结合诊治胆石症已有50年的历史,取得长足的发展及显著的效果。1958年我院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胆石症、急腹症,不断创新,积累丰富经验,并吸取国内外先进诊治技术,已形成符合国人胆石症发病规律的中西医结合排石疗法、溶石疗法、碎石疗法及手术疗法(包括内镜、微创手术)(以下简称“系列疗法”),取得较好疗效,多数病人避免手术痛苦。系列疗法在1996年全国肝胆胰学术研讨会及外科杂志发表后,受到与会专家肯定。

 

[1] [2] 下一页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本网站保持中立

广告赞助更多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中医学院 | 医学考试 | 健康养生内科 | 外科 | 妇科 | 儿科 | 性病 | 皮肤 | 五官 | 肝病 | 两性 | 健康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