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专家提出了一个新观点:在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中,非机械因素(钙、维生素D、激素等)并非是最主要的,而在神经系统调控下的肌肉质量(包括肌块质量和肌力)才是决定骨强度(包括骨量及骨结构)的重要因素。
传统的观点认为,骨质疏松症与人体缺乏钙和维生素D以及激素水平下降等密切相关。然而,近年来,一些科学家对"单纯补钙和维生素D就可以增加骨密度"的观点提出了质疑。比如人们发现:有的长期卧床的老人,尽管补充许多钙或维生素D,他们的骨质疏松症照样发展;宇航员的饮食中并不缺钙,但他们在失重状态下大量丢失钙而造成的骨密度下降,则需在返回地球后很长时间才能逐渐恢复。有关研究得出结论,提高骨密度,防止骨疏松,一方面需补充钙等,另一方面必须在负重状态下才能使钙质有效地吸收于骨组织中。也就是说,缺钙者参加适量的运动锻炼,使骨骼"承重",才能助于防止骨质疏松,提高补钙的效果,后者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强前者的效应,但不能取而代之。所以,补钙结合适当的负重运动,是防止骨质疏松最有效的方法,即使长年卧床的老人,也应每天尽可能离床1小时,使骨组织承受体重的负荷,使肌肉多收缩活动,这对推迟或延缓骨质疏松进程大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