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威胁现代儿童

时间:2006-9-2 0:08:45   文章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新闻简介:

           1995年5月,一代歌星邓丽君因突发哮喘引起心脏病,猝死在泰国,引起无数崇拜者惋惜和悲痛。人们诧异的是,哮喘竟能夺去一个年轻人的生命!其实,更让人们意想不到的是,全世界约有1.5亿人正面临着哮喘的严重威胁,其中儿童达5000多万。


           哮喘病风靡全球    
 
           据美国国家健康统计中心报告:1990年是美国哮喘发病率骤增的一年,比1989年上升50%。至1993年,13个美国儿童中就有一个患哮喘病,是20年前的3倍。近年来,美国哮喘病的发病率有增无减,住院率、死亡率持续上扬。   
 在发展中国家,哮喘病的状况也不容乐观。印度、泰国、非洲地区以及我国哮喘病的发病率都在持续上升。    
据国内最新调查显示,目前中国的哮喘病患者约2500万,总发病率约为2%,成为我国第二大呼吸道疾病。从地域上讲,我国的西藏地区由于气候寒冷,植物动物少,过敏源也较少,哮喘病发病率在全国最低,仅为0.1%,东南沿海地区发病率达5%左右。    
在经济发达的深圳、香港哮喘发病率也达5%左右,香港目前有哮喘病人30万,儿童占15~20%,并有5~15%的成人曾出现过哮喘症状。     
           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有1.5亿哮喘患者,其中35%是儿童。过去10年中,世界儿童哮喘病例增加了3倍以上。   
 为对付哮喘病对人类的危害,特别是对儿童的侵害,世界卫生组织、全球哮喘病项目(GINA)及欧洲呼吸协会宣布,1998年12月1日为第一个“世界哮喘日”,主题是“帮助我们儿童正常地呼吸”。

           哮喘病骤增是何因?    

           一、气温升高。由于大自然的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城市工厂烟雾、废气,家用煤气、机动车排气,取暖设备放出的热量,致使气温升高。人的气管粘膜组织菲薄,耐受不了高温的刺激,久而久之便诱发了哮喘。    
            二、环境污染严重。在全球环境日趋恶化的前提下,人们所接触的空气、水源、食物都受到污染,各种有毒有害物质削弱了人体抵抗力,特别是空气中的飘尘、化学微粒、微生物等损伤了呼吸系统功能而诱发哮喘。    
            三、致敏性食物增多。由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虾、蟹、贝壳类海产品得到普及,这些食物中的特异性蛋白质有较强的致敏性,很容易诱发哮喘等过敏反应。各种水果、蔬菜反季节上市,南北互运以及洋水果大量入境,人们食用后,也增加了诱发哮喘的机会。     
           四、养花玩物:侍弄花草、养鸟玩物成为许多家庭的嗜好。然而,许多花草也有致敏作用,如夜来香、茉莉花、木兰、洋绣球等。鸽子、鹦鹉、金丝鸟、火鸡、猫、狗等动物能传播多种致病菌和寄生虫,污染空气后,可使人罹患支气管哮喘、肺脓肿、肺肉芽肿等过敏性疾病。     
           五、滥用药物。滥用药物是导致包括哮喘等多种疾病的重要因素,许多药物本身就可以引起哮喘、皮疹、休克等过敏反应,滥用抗生素、激素还可以显著削弱人体抵抗力而诱发疾病,特别是儿童哮喘滥用激素后,会对激素产生依赖性而难以治愈。     
           六、体质下降:中南社会调查研究所对武汉市城区500个家庭进行抽样调查发现,70.8%的家长从不鼓励和督促孩子进行必要的体育锻炼。武汉市一所初中升高中体育锻炼考试中,相当部分学生800米跑测试不及格,许多学生到达终点时面色苍白,虚汗淋漓,有的还昏倒在跑道上。当今人们以车代步,以电梯代替登高,以家电代替做家务,缺乏锻炼的习惯,使心肺功能普遍下降,是导致哮喘等疾病上升的因素之一。     
           七、化妆美容:各种美容化妆品的普及,也增加了哮喘等过敏性疾病的发病机会。化妆品中的色素、香料、避光剂、漂白剂、防腐剂等,都有可能诱发哮喘。     
           八、其它:芬兰学者发现,使用隐形眼镜的人如为过敏性体质者,可因使用隐形眼镜药水发生哮喘。我国医学研究表明,经常睡电热毯的人,由于机体水分被蒸发,也可诱发哮喘等过敏性疾病。香港专家发现,吃快餐也是导致哮喘病的因素之一。因快餐以肉类食物为主,水果、蔬菜、鱼类很少,使机体水分缺乏。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遏制儿童哮喘刻不容缓  

[1] [2] 下一页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网站保持中立

广告赞助更多

广告赞助更多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中医学院 | 医学考试 | 健康养生内科 | 外科 | 妇科 | 儿科 | 性病 | 皮肤 | 五官 | 肝病 | 两性 | 健康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