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脑血管造影
(1)造影时机:未破裂或病情属Ⅰ~Ⅱ级,在出血后应尽早造影,以便尽早诊断、尽快治疗。Ⅲ~Ⅳ级者,应待病情好转后再造影。对伴发颅内较大血肿、情况紧急者,可紧急造影。
(2)造影方法:目前提倡行选择性全脑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除常规照正侧位像外,如为后交通动脉瘤,加照斜位像;如为前交通动脉瘤加照汤氏位像;有些情况下还需加照反汤氏位,甚或汤氏、反汤氏位加斜位像或颅底位像。
(3)多发动脉瘤占15%~20%,其中破裂动脉瘤的征像是:①动脉瘤较大、形态不规则,呈分叶状或哑铃状;②载瘤或主干动脉有血管痉挛;③出血动脉瘤的局部由于出血和水肿而有脑血管移位。
7.鉴别诊断 应与高血压性脑出血、脑血管畸形、脑底血管异网症、颅脑损伤和颅内肿瘤等鉴别。
8. 脑血管痉挛的诊断 脑血管痉挛是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发生率占约30%~50%。发生率与出血后的临床病情呈正相关。常发生于邻近载瘤动脉主干上。大多在出血4d后发生,持续10~15d消退。
(1)分型:1977年Saito等将Pool和Pott对脑血管痉挛的分类加以改良后分为3型:①I型:广泛而弥漫的脑血管变细,范围涉及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与大脑前动脉的近段,血管呈线状纤细;②Ⅱ型:广泛性或多支脑动脉的细狭,呈节段性狭窄;③Ⅲ型:动脉细狭只限于动脉瘤的邻近动脉分支。
(2)分级:1984年Auer将脑动脉痉挛分为3级:①Ⅰ级:局部血管痉挛范围不到50%;②Ⅱ级:局部血管痉挛范围超过50%;③Ⅲ级:弥漫而广泛的血管痉挛。
(3)临床表现:严重的脑血管痉挛可引起脑缺血,从而使整个脑功能发生紊乱,在出血4d后患者病情加重,昏迷加深,瘫痪及颅内压增高等病情进一步恶化时,应考虑为脑血管痉挛所致。除上述症状外,脑血管造影可显示脑血管痉挛并确定其范围。TCD(经颅多普勒检查)可见脑血管阻力增高,脑血流量减少,CT与MRI或MRA(磁共振血管造影)对脑血管痉挛的诊断也有帮助。
9.颅内动脉瘤再破裂出血的诊断 颅内动脉瘤首次破裂出血后,有18%~30%发生再出血。死亡率为20%~50%。为防止再出血,对病情较轻的患者应尽早行动脉瘤的确定性手术治疗;对病情较重者,需对动脉瘤加以保护,抗纤溶治疗是目前认为较有效的方法。在首次出血后2周左右,患者病情好转后又突然加重,出现剧烈头痛、昏迷、脑膜刺激征、腰椎穿刺脑脊液又有新鲜血或CT、MRI检查脑池、脑室、蛛网膜下腔又有新鲜出血等均是再出血的诊断依据。
10.并发颅内压增高与急性脑积水的诊断 颅内动脉瘤不是占位性病变,一般不会引起颅内压增高,有下列情况时亦可引起颅内压增高。
(1)巨大动脉瘤,且其部位足以导致脑脊液通路阻塞。
(2)动脉瘤破裂后形成颅内巨大血肿。
(3)反复多次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形成广泛的蛛网膜粘连而导致交通性脑积水时。
(4)由于严重脑血管痉挛而导致脑缺血性水肿时。
当患者有颅内压增高症状时,应进一步查明上述情况。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如出血破入脑室或影响脑脊液循环通路时可引起急性脑积水,患者出现急性颅内压增高症状,也为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应行急诊脑CT或MRI检查,以尽早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