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积水是因脑脊液循环障碍,分泌过多或吸收不良所致脑脊液容量增加,颅内压增高的一种疾病。该病可在任何年龄出现,但多数发生于出生后6个月内。临床以头颅异常增大且增长速度快,叩之呈“破壶声”,目珠下垂犹如“落日状”及智力不足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祖国医学根据其临床表现归入“解颅”、“囟填”等症的范畴。
脑脊液的生理作用
脑积液主要由脑室的脉络丛及毛细血管产生,每日约产生400-500mL左右,具有维持脑组织渗透压和颅腔压恒定的作用,其次还在脑组织代谢方面起淋巴液的作用,并具有缓冲外力、减少震荡的保护功能。
脑脊液的生理循环
脑脊液由脉络丛及毛细血管产生经左右脑室室间孔进入第三脑室-第四脑室-蛛网膜下腔-上矢状窦,部分渗入椎内静脉丛。
脑积水的临床分型
绝大多数脑积水是由脑脊液循环障碍所致,故临床分型依据脑脊液循环障碍发生的部位分为两型。障碍发生于第四脑室孔以上,就称为阻塞性脑积水,若障碍发生于第四脑室以下就称为交通性(通行性)脑积水。
脑脊液循环障碍的原因
(1)先天畸形:较多见的是脊柱裂,大脑导水管畸形或脑血管畸形等。
(2)感染:如化脓性脑膜炎或结核性脑膜炎未能及早适当地治疗,增生的纤维组织阻塞了脑脊液循环孔道,特别是第四脑室孔及脑底部的蛛网膜下腔的粘连。
(3)出血:颅内出血后的纤维增生可引起脑积水。
(4)肿瘤:颅内肿瘤可阻塞脑脊液循环的任一部分,多见于第四脑室附近。
(5)维生素A缺乏也可致脑脊液容量增加,从而产生颅内高压的症状。
祖国医学对脑积水的认识
中医认为该病主要由于胎儿禀赋不足,肾气亏损所致;或因大病久病后,肾阴耗损;或因后天失调,脾虚湿泛,肝火上炎,髓热毒壅以致水积脑络而成。其病位在脑,常波及于心、肝、脾、肾等。
脑积水的临床诊断
(1)头颅的快速增长和其形态改变,前囟扩大或膨出。头皮静脉扩张,头痛(在颅骨缝已闭的儿童较突出)。晚期可出现眼球向下方,而上部巩膜外露,俗称“日落西山”征。
(2)兼见抽搐、斜视、肢体瘫痪、共济失调、智能发育不全等。
(3)头部叩诊可闻及“破壶声”,腱反射亢进或减弱,四肢常呈痉挛状态,以下肢较明显。
(4)脑室内注入酚红(中性)1mL,20分钟后作腰椎穿刺,检查脑脊液颜色,两小时后查尿中酚红含量,以鉴别脑积水的临床分型。
脑积水的现代仪器诊断
(1)头颅X线平片:可见颅腔扩大、颅骨变薄、颅缝分离。
(2)脑室造影:脑室内注入氧气或碘油作X线摄片,可以了解脑室扩大的程度,有无占位性病变,阻塞的部位,以及是否为交通性脑积水。本检查有一定的危险性,应慎重行事。
(3)CT或MRI检查:脑内积水可见脑室系统显著扩大,有时是全脑室扩大或部分脑室系统扩大,脑实质显著变薄;外部脑积水CT片有5个表现:额和额顶区蛛网膜下腔增高;其他区域蛛网膜下腔不宽或稍宽;前半球间裂增宽;基底池增大;额顶区脑沟加深、加宽;脑室不大或轻度扩大。
该检查可以准确地测量脑室的大小及脑组织的厚度,阻塞的部位,有无占位性病变以及是否为交通性脑积水。术后复查可以了解分流管位置及脑室缩小情况,对诊断及手术疗效的估计均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