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建立社会支持系统是做好心理干预的一个重要措施。面对各种突发灾害事件,受害者如得不到足够的社会支持,会增加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几率;相反,个体对社会支持的满意度越高,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的危险性越小。
对受害者来说,从家庭亲友的关心与支持、心理工作者的早期介入、社会各界的热心援助到政府全面推动灾后重建措施,这些都能成为有力的社会支持,可极大缓解受害者的心理压力,使其产生被理解感和被支持感。
其次,提供准确信息,充分发挥传媒的社会稳定功能。面对突发事件,政府的权威信息传播得越早、越多、越准确,就越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缓解个体的不良情绪。在突发事件来临时,人们出于自我保护和了解事情原委的本能,十分渴望得到充分的信息。对某种信息或某种事物的不确定状态是焦虑和恐惧的唤醒因素,信息的透明可减低焦虑或恐慌程度。而这一次,我们的政府和媒体就做得非常好。
第三,帮助居丧者认识、面对、接受丧失这一事实,这是干预成功的第一步。据孔燕介绍,居丧之初为“休克期”,居丧者多处于麻木状态,往往存在否认的倾向,要鼓励居丧者表达内心感受及对死者的回忆,允许并鼓励居丧者反复地哭泣、诉说、回忆,以减轻内心的巨大悲痛。居丧者在经受了难以承受的打击后,往往无力主动与人接触,因此必须动员亲友们提供具体的帮助,可暂时接替居丧者的日常事务,如代为照看孩子、料理家务。必要时还需提醒居丧者的饮食起居,保证他们得到充分的休息,帮助他们分出事情的轻重缓急等,使他们能正视痛苦,找到新的生活目标。
此外,给予希望和传递乐观精神,可使其看到光明前景,有效地应付危机。强制休息、鼓励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可有效地转移注意力,给当事人提供宣泄机会,有助于疏导当事人造成自我毁灭的强烈情感和负性情感的压抑。
“在地震发生后,科大及时启动了心理危机干预预案,核查来自灾区的学生信息,并通过发信、开通热线电话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心理援助。现在看来效果明显,已有十多名同学及时接受了心理辅导。”
一位来自灾区的同学在经过心理辅导后,在给家人的信中写道:“虽然我给家里打了十几次电话都没打通,但我知道,全国上下都在尽力。只要强于心,就有希望,有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