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头溢液概述

时间:2007/11/24 15:58:52   文章来源:中医人    作者:佚名  

文章导读:

乳头溢液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乳腺囊性增生症:

  该症是中年女性常见的病变,由内分泌功能紊乱引起。临床上无特殊症状,少数患者有乳房胀痛、乳头溢液,但与月经周期有关。临床上乳腺弥漫性增厚,呈片状或细颗粒状、结节状,与周围乳腺组织分界不清,囊肿形成时可触及大小不等囊性结节,超声检查可确诊。如临床不能和乳腺癌鉴别时,则有赖于病理诊断。治疗可用中药疏肝理气,调和冲任等。对局限性增生可在经期后1周复查,如肿块缩小、变软可继续观察;如无明显消退,必要时应手术。

乳腺导管扩张症:

  系导管内潴留性扩张,引起系列病理改变。临床常有乳头溢液,以浆液或脓性多见,涂片见大量炎性细胞。导管造影显示导管扩张。在乳头或乳晕下可触及增粗的导管,有压痛。肿块多位于乳晕周围,并有缩小的病史。肿块针吸细胞学检查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或脓液。腋淋巴结肿大呈炎性反应,并有压痛。急性期以抗炎治疗为主,炎症消退后局部仍有肿块时需手术切除,切除范围包括肿块及其周围部分正常组织,如肿块较大或多灶性时,需做区段或全乳房切除术。

导管内乳头状瘤:

  属导管上皮性良性肿瘤。大导管乳头状瘤一般无自觉症状,常因乳头血性或浆液性溢液污染内衣而引起注意,瘤体较小不易摸到,少数在乳晕区摸到小结节,按压时有暗红色液体从相应导管口排出。偶尔可见较大肿块,常因导管被堵塞扩张形成囊肿。多发性乳头状瘤发生于中小导管,乳头溢液少见,在乳腺周围可摸到质实、不均质的肿块,其恶变率高于大导管乳头状瘤,被公认为癌前病变。大导管乳头状瘤可根据病史和临床症状及乳头溢液细胞学检查获确诊。乳腺导管造影也有助诊断。治疗以手术为主。单发的大导管乳头状瘤应切除病变的导管系统,术前需正确定位。对年龄较大或病检有导管上皮增生活跃或有间变者,也可考虑做单纯乳房切除术。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

  是一种临床表现特殊的乳腺癌。肿瘤发展缓慢,一般病程约5年左右,肿块常位于乳腺中央,质硬,常有囊性区,部分患者有乳头溢液,很少侵犯乳头,由于恶性度低,虽病变已多年,但腋淋巴结仍无转移。临床很难与导管内乳头状瘤区别,必要时可针吸细胞学检查,如仍不能确定时,需将肿物切除病检确诊。对年老体弱者可行全乳腺切除术,否则仍以改良根治术或根治术为宜。

乳腺癌:

  少数乳腺癌患者可出现血性乳头溢液,但以乳头溢液为惟一症状者少见,多数伴有乳腺肿块。乳头湿疹样癌也可有乳头溢液,在诊断方面除病史、体检外,辅以各种声像学检查,对乳头溢液应多次涂片细胞学检查。如有下列情况时应考虑乳腺活检:1、乳头溢液伴有或不伴有乳腺肿块,经各种检查不能确诊者;2、乳腺肿块或局部“增厚”区不能肯定性质;3、乳腺X线摄片发现可疑肿块或钙化点;4、非炎症性乳腺皮肤潮红,疑为炎性乳腺癌者;5、出现其他可疑恶性肿瘤病象者;6、乳头溢液乳头糜烂疑为湿疹样癌时,应作乳头糜烂区的刮片或印片细胞学检查。对确诊为乳腺癌的患者,应采取以手术为主,结合化疗、放疗和内分泌等综合治疗。手术方式应根据癌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瘤体大小和淋巴结转移等情况而定。

其他:

  乳腺导管炎、导管内厚壁脓肿以及导管内结石等均可出现乳头溢液,性质为脓性或浆液血性。溢液涂片可见炎性细胞或脓细胞,经导管造影和超声图像检查获得确诊。在治疗上用抗生素消炎,待急性炎症消退后,必要时可切开引流或手术摘除导管内结石。

  有少部分乳头溢液由内分泌紊乱引起,如催乳素水平增高致乳头溢液,可试服溴隐亭或溴麦亭,经治疗无效者,应作蝶鞍X线摄片或颅脑X检查,排除垂体肿瘤与甲状腺功能低下有关的乳头溢液者,可服小剂量碘剂和甲状腺素。有个别由于凝血机制障碍发生两侧乳头多导管血性溢液,应做血液病专科检查,不可贸然行手术治疗。

上一页  [1] [2] [3] [4]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医人保持中立

广告赞助更多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中医学院 | 医学考试 | 健康养生内科 | 外科 | 妇科 | 儿科 | 性病 | 皮肤 | 五官 | 肝病 | 两性 | 中医人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