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痢疾杆菌(常见为福氏及宋氏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全年可有散发,夏秋较多。近年来痢疾杆菌耐药菌株逐年增加,耐药性能通过耐药因子(R因子)传代。
[临床表现]
1.普通型:一般有高热,病初可有一次惊厥,也可低热。大便脓血、黏冻或黏液,伴腹痛与里急后重。轻者或乳儿大便可以似一般腹泻。腹部体检可有左下腹压痛。
2.中毒型:多见于3—7岁小儿,中毒症状可先于肠道症状数小时,也有在较轻腹泻数日后突然变化者。一般高热在40C以下,可有意识障碍与惊厥,面灰肢冷,脉数,血压正常或稍低;重者体温40以上,神志昏迷或浅昏迷,惊厥频发,可伴血压下降、紫绀、皮肤花纹等严重循环衰竭或呼吸衰竭征象。
3.慢性型:多因初发治疗不彻底,或合并营养不良及肠寄生虫病引起。有3种表现:
(1)迁延型:症状持续2个月以卜,或虽仅有肠道功能紊乱而大便反复培养阳性者。
(2)慢性型:急性发作,在症状时好时坏的漫长过程出现急性症状,大便培养得到与过去相同的菌型。
(3)慢性隐伏型:过去有痢疾病史,现已较长时期五临床症状,但乙状结肠镜检查肠黏膜有溃疡及增生病变,或大便培养痢疾杆菌仍阳性。
[诊断]
1.夏秋季高热抽筋,宜考虑此病。有不洁饮食及病源接触史有助诊断。
2.可根据上述普通、中毒、慢性三型的临床表现综合分析。
3.化验检查确诊
(1)大便镜检:成堆脓细胞或红、白细胞及吞噬细胞。白细胞每高倍视野在15个以上时,须综合病史、临床考虑诊断。临床怀疑中毒性菌痢而无腹泻者宜用冷盐水或肥皂水灌肠获取标本。
(2)大便培养:床边采标本,阳性率约50%—60%。
(3)血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4)快速病原学诊断:免疫染色法,荧光菌球法,荧光抗体测定,有助于早期诊断。
[治疗]
1.西医药治疗
(1)退热:参见“感冒”节。
. (2)止痉:可予安定0.25—0.5mg/kg/次,肌注或静推,最大量不超过lOmg次,或鲁米那钠6—9mg/kg/次肌注,反复惊厥伴脑水肿者,予20%甘露醇5ml/kg次,快速静滴,每日3—4次。
(3)抗菌素治疗:可选用庆大霉素lOmg/kg/日,分3—4次口服,或诺氟沙星10—20mg/kg/日,分3—4次口服,或丁胶卡那霉素10—15mg/kg/日,分2次肌注或静注,或妥布霉素3—5mg/kg,分2次肌注或静注,也可做保留灌肠。重者可选用头孢类如头孢噻肟(凯福隆)刃一lOOmg/kg/日静注。呋哺唑酮(痢特灵)5一lOmg/kg/日,分3~4次口服。应用抗炎药7日为一疗程,疗程结束后停药3日,其后每日取大梗做肠道菌培养1次,连续3次培养阴性为治愈。
(4)抗休克
①扩容、纠正酸中毒治疗:可予低分子右旋糖酐lOmg/kg/次,静滴;5%碳酸氢钠3—5ml/kg次,稀释至1.4%,静推或静滴,1/2—1小时内输入,继续再给等张含钠溶液,第1小时总量给予15~20ml/kg,第2、8小时给8一lOml/kg,以后儿童60—80ml/kg/日,婴儿80~lOOml/kg/日。
②改善微循环:可予654—21—3ml/kg/次静注,每隔15分钟1次,至面色转红,循环好转,血压回升后,延长至隔30—60分钟1次,血压稳定后改为2—4小时1次,并逐渐减少药量,24小时内停用。
③强心:参见“小儿肺炎”节。
2.中医药治疗
(1)湿热痢: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相杂,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苔腻微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化湿行气。
方药:赤芍10克、当归10克、木香3克、槟榔10克、黄芩10克、黄连1.5克、葛根10克、金银花15克、马齿苋10克、生滑石(包煎)
15克。
中成药:木香槟榔丸、肠炎宁。
(2)疫毒痢:发病急骤,痢下鲜紫脓血,腹痛剧烈,里急后重较湿热痢为基,或壮热口渴,头痛烦躁,甚则神昏痉厥,舌质红绛、苔黄燥,脉滑数。
治法:清热凉血解毒。
方药:白头翁10克、黄连1.5克、黄柏6克、秦皮6克、金银花12克、赤芍10克、黄芩10克、地榆10克、贯众10克。
(3)寒湿痢:痢下赤白黏冻,白多赤少,或纯为白冻,伴有腹痛,里急后重,饮食乏味,胃脘饱闷,头身重困,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温化寒湿。
方药:苍术10克、白术10克、厚朴10克、桔梗6克、茯苓12克、陈皮6克、赤芍6克、当归10克。木香3克、炮姜6克。中成药:参苓白术丸、胃苓丸。
(4)阴虚痢:痢下赤白脓血,或下鲜血黏稠,脐腹灼痛,虚坐努责,食少,心烦口干,舌质红绛少苔或舌光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肠。
方药:黄连3克、阿胶(烊化)15克、当归10克、炮姜6克、白芍10克、甘草6克、瓜蒌12克、沙参10克、石斛10克。
(5)虚寒痢:下痢稀薄,带有白冻,甚则滑脱不禁,或腹部隐痛,食少神疲,四肢不温,腰酸怕冷,舌淡苔薄白,脉沉细丽弱。
治法;沮补脾肾,收涩固脱。
方药:赤石脂10克、干姜10克、梗米15克、诃于10克、罂粟壳10克、肉豆莞10克、白术10克、人参10克、肉桂6克、赤芍10克、木香3克。
中成药:附子理中丸。
(6)休息痢:下痢时发时止,日久难愈,饮食减少,倦怠怯冷,嗜卧,临厕腹痛里急,大便夹有黏液或见赤色,舌质淡苔腻,脉濡软或
虚数。
治法:温中益气,化滞止痢。
方药:人参10克、白术10克、干姜6克、甘草3克、黄连3克、木香3克、槟榔10克、枳实10克。
中成药:泻痢固肠丸。
[预防与调养)
1.注意个人及环境卫生,消灭蚊蝇,不食用变质及不洁净食物。隔离传染源。
2.患病期,食用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类食品。忌食多渣、油腻刺激性食物。
3.慢性痢疾应积极坚持治疗,生活有规律,劳逸适度,情绪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