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集体环境易散发的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性腮腺炎

时间:2007/10/9 10:07:15   文章来源:中医人收集整理    作者:佚名  

文章导读:

    

  王女士的儿子今年4岁,最近发现左耳朵下方腮腺肿大,有触痛,去医院检查后诊断为流行性腮腺炎。      

         冬春季节是病毒性传染病的多发季节,流行性腮腺炎也在其中。 该病中医称为“痄腮”,也叫 “哈蟆瘟”,俗称“大嘴巴”,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常在幼儿园、小学里流行,成人偶可得病.

       流行性腮腺炎简称流腮,是儿童和青少年中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临床特征为发热及腮腺非化脓性肿痛,并可侵犯各种腺组织或神经系统及肝、肾、心脏、关节等器官。本病好发儿童,亦可见于成人。

  [病原学]

  腮腺炎病毒属于副粘液病毒科,(附图)呈球形,大小约80~300nm。是单股核糖核酸病毒(SSRNA)。本病毒耐寒,-50~-70℃可活1年以上,在4℃时其活力可保存2个月,37℃时可保持24小时,55~60℃20分钟死亡。对低温有相当的抵抗力。对紫外线及一般消毒剂敏感。强紫外线下仅活半分钟,甲醛溶液、30%来苏尔、75%乙醇等接触2~5分钟灭活。该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自然界中人是唯一的病毒宿主。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早期病人和隐性感染者。病毒存在于患者唾液中的时间较长,腮肿前6天至腮肿后9天均可自病人唾液中分离出病毒,因此在这两周内有高度传染性。感染腮腺炎病毒后,无腮腺炎表现,而有其它器官如脑或睾丸等症状者,则唾液及尿亦可检出病毒。在大流行时约30~40%患者仅有上呼吸道感染的亚临床感染,是重要传染源。症状消失后无传染性。
  (二)传播途径 本病毒存在于唾液和鼻、咽分泌物中,经空气飞沫传播,亦可经食物、玩具传播。其传染力较麻疹、水痘为弱。孕妇感染本病可通过胎盘传染胎儿,而导致胎儿畸形或死亡,流产的发生率也增加。
  (三)易感性 普遍易感,其易感性随年龄的增加而下降。90%病例发生于1~15岁,尤其5~9岁的儿童。1岁以内婴儿体内可有母递免疫力,很少患病。成人中80%曾患过显性或隐性感染。儿童患者无性别差异,青春期后发病男多于女。病后可有持久免疫力。
  (四)流行特征 本病分布全球,全年均可发病,但以冬、春为主。可呈流行或散发。局部流行多见于人群集聚处,如幼儿园、学校、集体宿舍和军营等。在儿童集体机构、部队以及卫生条件不良的拥挤人群中易造成暴发流行。其流行规律是随着传染源的积累,易感者的增加,形成流行的周期性,流行持续时间可波动在2~7个月之间。在未行疫苗接种地区,有每7~8年周期流行的倾向。

  [临床表现]

  潜伏期8~30天,平均18天。起病大多较急,无前驱症状。有发热、畏寒、头痛、咽痛、食欲不佳、恶心、呕吐、全身疼痛等,数小时腮腺肿痛,逐渐明显,体温可达39℃以上,成人患者一般较严重。腮腺肿胀最具特征性。(附图)一般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状如梨形,边缘不清;局部皮肤紧张,发亮但不发红,触之坚韧有弹性,有轻触痛;言语、咀嚼(尤其进酸性饮食)时刺激唾液分泌,导致疼痛加剧;通常一侧腮腺肿胀后1~4天累及对侧,双侧肿胀者约占75%。颌下腺或舌下腺也可同时被累及。重症者腮腺周围组织高度水肿,使容貌变形,并可出现吞咽困难。腮腺管开口处早期可有红肿,挤压腮腺始终无脓性分泌物自开口处溢出。腮腺肿胀大多于1~3天到达高峰,持续4~5天逐渐消退而回复正常。全程约10~14天。


  颌下腺、舌下腺可同时受累而肿大,亦可单独受累而单纯表现为领下腺和舌下腺炎。颌下腺肿大时,下颌部肿胀,可触及椭圆形腺体。有触痛.活动度较小。舌下腺肿大时可突出于口腔舌底而有舌及颈前顿下肿胀并出现吞咽困难。


  另外,腮腺炎病毒好侵犯成熟的生殖腺体,故青春后期的成人患者常常出现睾丸炎。睾丸炎发病率占男性成人患者的14~35%。一般13~14岁以后发病率明显增高。常见于腮肿后一周左右,突发高热、寒战、睾丸肿痛、伴剧烈触痛,重者阴囊皮肤显著水肿,鞘膜腔内有黄色积液,病变大多侵犯一侧,急性症状约3~5日,全程10日左右。病后约1/3~1/2的病例发生不同程度的睾丸萎缩。由于病变常为单侧,即使双侧也仅部分曲精管受累。故很少导致不育症。另外还可以引起胰腺炎、脑膜炎、脑膜脑炎等。不典型病例可无腮腺肿大而单纯表现为睾丸炎、胰腺炎、脑膜炎、脑膜脑炎等,亦可伴随腮腺炎先后出现。
妊娠前3月感染流行性腮腺炎,常引起胎儿死亡及流产,并可能引起先天性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

  [诊断]

  (一)临床诊断 根据流行情况及接触史、典型急性发作的腮腺肿痛特征,诊断并不困难。如遇不典型的可疑病例,可按下述实验室检查方法进一步明确诊断。


   (二)实验室诊断 对于无腮腺肿痛或再发病例及不典型可疑病例,确诊有赖于血清学及病毒方法。 

 
   1.补体结合试验 双份血清的效价4倍及其以上者可确诊,或一次血清效价达1:64者有诊断意义。必要时可同时测定S抗体和V抗体。S抗体增高表明新近感染,V抗体增高而S抗体不增高时表示以往曾受过感染。


   2.血凝抑制试验 恢复期病人血清能抑制腮腺炎病毒对鸡的红细胞凝集作用,而早期血清的抑制作用较弱,如抑制效价递增4倍或以上即属阳性。


   3.病毒分离 必要时可取病人唾液、血液、脑脊液或尿,接种人胚肾或猴肾细胞培养管培养,以便鉴定。由于手续繁杂,一般甚少采用。


          4. 血清和尿淀粉酶测定 90%患者的血清淀粉酶有轻度和中度增高,有助诊断。淀粉酶增高程度往往与腮腺肿胀程度成正比。无腮腺肿大的脑膜炎患者,尿中淀粉酶也可升高。疑并发胰腺炎时除检测淀粉酶外,血清脂肪酶测定有助于明确诊断。

  [鉴别诊断]

  (一)化脓性腮腺炎 常为一侧性,局部红肿压痛明显,肿块局限,晚期有波动感,腮腺管口红肿可挤出脓液。分泌物涂片及培养可发现化脓菌。血象中白细胞总数和嗜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


  (二)颈部及耳前淋巴结炎肿大不以耳垂为中心,局限于颈部或耳前区,为核状体较硬,边缘清楚,压痛明显,表浅者可活动。可发现颈部或耳前区淋巴结相关组织有炎症,如咽峡炎、耳部疮疖等。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


  (三)症状性腮腺肿大 在糖尿病、营养不良、慢性肝病中,某些药物如碘化物,羟保泰松、异丙基肾上腺素等可致腮腺肿大。其特点为:对称性,无肿痛感,触之较软,组织检查主要为脂肪变性。


  (四)其它病毒所引起的腮腺炎如单纯疱疹病毒、副流感病毒3型、柯萨基病毒A组和B组、甲型流感病毒等均可引起腮腺炎。(附图)确诊需借助于血清学检查及病毒学分离。

  [治疗]
  流行性腮腺炎无特效治疗,一般抗生素和磺胺药物无效。可试用干扰素,对病毒有作用。常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对症处理。

  [预防]

  (一)控制传染源 隔离患者至腮腺肿胀消退后一周,对儿童集体机构接触者医学观察3周。但由于此病发病前已有排毒,而且亚临床感染者较多,隔离病人并不能控制本病流行。


  (二)切断传播途径 本病流行期间对易感者较多的机构室内要勤通风,进行空气消毒,勤晒被褥,对切断传播途径有一定益处。


  (三)保护易感人群


  1.被动免疫 恢复期血清及特异性高价免疫球蛋白对预防本病有效,5日内注射、但持续时间仅为2—3周。应用普通球蛋白无效。


  2.自动免疫 可应用减毒活疫苗预防本病,90%的接种者血清抗体可阳转。可采用皮下接种、皮内接种、气雾和喷鼻方法。因可能有致畸作用,故孕妇及免疫受损者不宜接种。近年国外报道使用腮腺炎疫苗(麻疹、腮腺炎和风疹三联疫苗)后,虽然明显降低了腮腺炎的发病率,但疫苗所致腮腺炎病毒的感染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


  3.药物预防 采用板兰根30克或金银花9克煎服,每日1剂,连续6天。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医人保持中立

广告赞助更多

广告赞助更多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中医学院 | 医学考试 | 健康养生内科 | 外科 | 妇科 | 儿科 | 性病 | 皮肤 | 五官 | 肝病 | 两性 | 中医人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