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中的效应理论

时间:2015-5-18 10:15:00   文章来源:杨四祥的博客    作者:杨四祥  

 

10、仰巴脚效应

一般来说,人们更倾向于喜欢精明又有小缺点的人,心理学上称此现象为“仰巴脚效应”。意思是指精明的人不经心犯点小错误,不仅不影响他的优点,反而使人觉得他也和常人一样,会犯错误,有平凡的一面,使人感到好接受。

11、脱敏效应

一般用于恐惧症的治疗,就是设定你对恐惧对象的等级,并按照从低到高的强度逐渐给你刺激。首先是进行放松训练,然后分级进行脱敏,比如说你有恐高症,先是让你站着3米高的地方往下看,当你对3米高不再恐惧的时候让你站到5米高的地方......逐步的对你进行系统脱敏。

心理学的脱敏效应就是针对你恐惧的事情,用不同程度的该类刺激刺激你,让你慢慢习惯,从而不再害怕。

比如你怕猫,第一次先给你展示一张猫的图片,然后等你适应了第二次展现一个猫的动画,适应后在远处给你放一只猫,适应后在把距离拉近,最后让你摸到这个小猫。

对患者来说,就有它的现实意义。比如一个可爱的小猫,大家一起在逗他玩,你却表现出异常的可怕,会不会被误认为有毛病?一个可爱的小狗啊等等。还有一些强迫病人,强迫洗手,内心十分痛苦,用脱敏可以大大减轻甚至消除患者的痛苦。这就是它的意义。

心理学中的脱敏疗法有一些变种,比如满贯疗法。比如你很怕狗,然后把你关在一个全都是狗的屋子里,开始你会害怕,后来发现身边的狗不会真正伤害到你,最后慢慢自己就不再害怕狗了。

脱敏现象在现实生活中会经常遇到。比如,你从来不喝酒,但是,朋友们为了让你喝酒,先是拉你在酒厂边转悠,然后,让你参加在大家都喝酒的场合下赴宴,然后,在你习惯了酒的味道以后,开始劝你少喝一点酒,慢慢你就学会了喝酒。同样,我们可以用来进行戒酒戒毒的医学治疗。

减弱心理反应的强度,由过敏状态转化成正常状态。心理过敏,经常是由不良刺激物引起的异常反应,具有病态特性。例如运动员对临场干扰刺激物反应过敏就会产生疼痛、惊慌、饥饿等不适感觉。在体育运动心理训练中,进行心理脱敏训练的主要机制是升高感觉阈限,减低对无关或有害刺激的感觉能力。其次是有意识地转移注意的对象;便感受器暂时离开刺激对象、心理脱敏训练也可以在言语暗示下主动练习。通过言语暗示信息,让运动员积极投入带有疼痛感的运动项目中去,以降低某些本体感受器的痛觉敏度。言语暗示信息要具有使肌肉或神经放松的作用,或者使其离开敏感刺激。

人的心理是个很微妙的东西,所以过去才会有人将人的大脑比作暗箱,所谓“知人知面难知心”。但如今,透过《行为心理学》,我们可以较为清晰地认识它、了解它。

譬如,我们中的许多人认为戴眼镜的人智力较高,其实这不过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知觉,亦即刻板印象。

又如,一开始就受到双亲粗暴干涉的爱情关系,无论后来两人是否成婚,彼此相爱之情随着这种干涉程度的增加,反而愈加递增,甚至至死不渝,则是逆反心理的表现。

再如,一个人如果害怕另一个人,他反倒可能对那个人特别友善,其实那不过是一种反态行为。

还有,压根儿就不想去赴一次不愉快的约会,因而在约会过期之后,才突然想起这件事,则是一种过失行为。

而有对夫妻,在前一天晚上大吵大闹,甚至于动了手,大有“有你没我”、 “不共戴天”之势,可是,第二天便重归于好,又肩并肩地出门买东西了,旁人对这件事可能觉得不可思议,但这对夫妻实质上正是从这打闹中获得快感,这便是一种退行行为。所以说:

人快乐,是因为笑;

人伤心,是因为哭;

人恐惧,是因为战栗;

《行为心理学》的研究,向我们揭示了左右人的行为的人的头脑中的各种诡谲,由此我们得以卓有成效地揣度人的心灵深处的欲求,洞察人的行为,最终发掘一个人行为背后所隐藏的秘密。

大凡认真研究和学习心理学的人,多为心胸开阔,心胸豁达,健康长寿。所以,奉劝各位要好好认真学习心理学,研究心理学。

上一页  [1] [2]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医人保持中立

广告赞助更多

广告赞助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