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征服天花的道路

时间:2006/10/11 14:20:35   文章来源:中医人收集整理    作者:佚名  

文章导读:

  昔日令人谈虎色变的天花病,今天已经被人类彻底消灭了。在征服天花病毒的道路上,中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国在治疗天花这种疾病的过程中,创立了医学史上的第一种人工免疫疗法——“人痘接种术”。这项发明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因为它是人类治疗所有传染病的过程中,所迈出的关键性的一步。

  为了介绍种痘术的发明史,我们先来看看古代天花病的流行史。天花是一种滤过性病毒引起的烈性传染病。得病后的死亡率极高,一般可达25%,有时甚至高达40%。侥幸逃生者,也会留下永久性的疤痕(如脸上的麻子)或失明。我国民间甚至有俗语说:“生了孩子只一半,出了天花才算全。”可见天花危害之严重。

  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埃及木乃伊上,就可以见到天花的疤痕。印度在公元前六世纪,也有有关天花疾病的记载。中世纪时,天花在世界各国广泛流行,几乎有10%的居民死于天花,五个人中即有一个人脸上有麻点,甚至连皇帝也无法幸免。法皇路易十五、英女王玛丽二世、德皇约瑟一世、俄皇彼得二世等,都是感染天花而死的。十八世纪,欧洲人死于天花的人数达一亿五千万以上。美洲的天花,是十六世纪时由西班牙人带入的。据载公元1872年,美国流行天花,仅费城一个城市就有2585人死亡。在俄国,从1900年到1909年的十年中,死于天花者竟达50万人,可见天花是一种极其凶险的传染病。

  我国古代典籍上没有见到有关天花的确切记载。 晋代科学家葛洪(公元281-342年)所著的医学书籍《肘后备急方》中,第一次描写了天花的症状及其流行情况。书中这样写道:“比岁有病时行,乃发疮头面及身,须臾周匝,状如火疮,皆载白浆,随决随生,不即治,剧者多死。治得差者,疮癜紫黑,弥岁方灭,此恶毒之气。”近人根据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的记载“以建武中于南阳击虏所得,乃呼为虏疮”,推断此病大约是在公元一世纪左右传入我国的,因战争中由俘虏带来,故名“虏疮”。

  
  从此,我国历代典籍累有天花记载,虽然各书所称病名不一,但从所描述的症状,显属天花无疑。唐宋以来,此病逐渐增多,十五世纪以后,由于交通发达,人员往来频繁,天花在我国广泛流行,甚至蔓延到深宫禁讳,据载顺治皇帝即是患天花死去的,康熙幼年时为了避免感染,由保姆护视于紫禁城外,不敢进宫看望他的父皇。

  由于天花严重威胁大众的健康,因此,古人很早就开始摸索防治天花的方法。

  古人发现,一个人如果得了某种传染病,可以长期或终身不再得这种病,有的即使再得病,也是比较轻微而不致死亡。人们从中得到启发,懂得“以毒攻毒”的原理,即是在未病之前,先服用或接种这有毒的致病物质,使人体对这些疾病产生特殊的抵抗力,这种思想已经包含有近代医学的“免疫”萌芽了。

  在“以毒攻毒”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我国也在寻找预防天花的办法。明代郭子章的《博集稀痘方》和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都记载了用(白)水牛虱和粉作饼或烧灰存性和粥饭服下,以预防天花的方法。虽然这种方法尚未得到实际效果,但是,它表明古人在“以毒攻毒”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正在寻找防治天花的方法。经过长期的摸索与多方面的临床实验,终于找到了行之有效的人痘接种法。 
 
  
  我国清初朱纯嘏的《痘疹定论》(公元1713年,清康熙五十二年)一书中记载有这样一则故事:说宋真宗时(公元十一世纪)的宰相王旦,一连生了几个子女,都死于天花,待到老年又生了一个儿子,取名王素,王旦担心儿子重遭不幸的病害,于是招集了许多医师来商议,请他们提供防治痘疮的方法。当时有人提议,说四川峨嵋山有一个“神医”,能种痘,百不失一。丞相王旦立即派人去请。一个月后,那位医师赶到了汴京。医生对王素作了一番检查后,摩著他的头顶说,这个孩子可以种痘,次日即为他种了,第七天小孩身上发热,十二天后种的痘已经结痂。据载这次种痘效果很好,后来王素活了67岁。这是我国典籍上有关种痘的最早记载。由于此说缺乏旁证,尚不足以确证我国十一世纪时已经发明种痘术了。

  稍后,清代俞茂鲲的《科金镜赋集解》(公元1727年)一书中,对我国种痘术的起源年代作了明确的阐述:“ 种痘起于明朝隆庆年(公元1567-1572年),宁国府太平县,姓氏失考,得之异人丹传之家,由此蔓延天下。至今种花者,宁国人居多。”从此以后,我国典籍累见有种痘的记载。明末,喻昌的《寓意草》(公元1643年)中,记载有顾□明的二郎、三郎在北京种痘的医案。十年后,董含的《三冈识略》中,又记载安庆的一位姓张的医师,传习种痘术已有三代,其法为:取患儿的稀痘浆贮于小瓷瓶内埋在土内待用,使用时将所贮浆染衣,使小孩穿著,三日萌芽,五日痘长,十日痘萎。这是清初人记录种痘的最早文献。公元1681年,清政府曾专差迎请江西医张琰,为清朝王子和旗人(贵族)种痘。据张琰《种痘新书》(公元1741年)说:“经余种者不下七、八千人,屈指记之,所莫救者,不过二、三十耳。”可见,当时的种痘术已经有相当水准了。公元1695年张璐的《医通》中记有痘浆、旱苗、痘衣等法,并记述种痘法“始自江右,达于燕齐,近则遍行南北。”由此可见,我国在十六世纪下半叶发明种痘术后,到了十七世纪已推广到全国,而且技术也相当完善了。
  清吴谦等编著的《医宗金鉴·幼科种痘心法要旨》(刊于清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书中介绍有四种痘法。 (1)痘衣法:把疮患的内衣给接种者穿上,以引起感染,这是最原始的方法;(2)浆法:采取疮的浆,用棉花沾塞被接种者的鼻孔;(3)旱苗:把痘痂阴乾研末,以银管吹入鼻孔; (4)水苗法:把痘痂研细并用水调匀,以棉花沾染塞入鼻孔。书中还分析了这四种方法的优劣:“水苗为上,旱苗次之,痘衣多不应验,痘浆太涉残忍。”《幼科种痘心法要旨》对种痘要旨、选苗、蓄苗、天时(指种痘季节)、择吉、调摄、禁忌、可种、不可种、水苗种法、五脏传送之理、旱苗种法、痘衣种法、痘浆种法、信苗、补种、自出、治法等共十八个专题作了介绍。其中如“蓄苗”一节,指出:“若遇热则气泄,日久则气薄,触污则气不清,藏不洁气不正,此蓄苗之法。”又说:“须贮新磁瓶,内上以物密覆之,置之洁净之所,清凉之处。”足见当时对于痘苗的接种与保存已经取得不少成熟的经验了。

  早期的种痘术,采用的是天花的痂,叫作“时苗”,实际上是以人工的方法使接种者感染一次天花,这种疫苗的危险性比较大。我国在种痘的过程中,逐步取得选择苗种的经验。清代郑望颐在《种痘法》中主张用接种多“苗性和平”的痘痂作苗,叫做“熟苗”,这类疫苗的毒性已降低,接种后比较安全。同时代的俞茂鲲又指出,苗种递传愈久愈好。朱奕梁《种痘心法》进一步指出:“良由苗种愈久,则药力之提拔愈清,人工之选练愈熟,火毒汰尽,精气独存,所以万全而无患也。若‘时苗’能连种七次,精加选练,则为“熟苗”。”这种通过连续接种和选练多次来减低痘苗毒性的方法,是合乎现代科学原理的。

  我国发明的人痘接种法,有效地保障了儿童的健康,不久便流传到了国外。公元1688年(清康熙二十七年),俄国首先派医生来中国学习种痘及检痘法。据史籍记戴:“康熙时,俄罗斯遣人至中国学痘医,由撒纳特衙门移会理藩院衙门,在京城肄业。”这是文献上记载的最先派医生来我国学习种痘的国家。   
  公元十八世纪,我国的人痘接种术由俄国传至土耳其。当时英国驻土耳其的大使夫人蒙塔古(M. W. Montague,1689-1762) 在君士坦丁堡看到当地人为孩子种痘以预防天花,效果很好,颇为感动。由于她的兄弟死于天花,她自己也曾感染此病,因此,她决定给她的儿子接种人痘。1717年在大使馆外科医生的照顾下,她的儿子接种了人痘。事后,她把成功的消息写信回国告诉了她的朋友。1718年6月蒙塔古夫人返英后,又大力提倡种痘。 从此,人痘接种术在英国流传起来。随后,欧洲各国和印度也试行接种人痘。十八世纪初叶,非洲北部突尼斯也开始推行此法。

  公元1744年(清乾隆九年),杭州人李仁山去日本九洲长崎,把种痘法传授给折隆元、堀江元道两人。公元1752年(清乾隆十七年),《医宗金鉴》传入日本,于是种痘法在日本也流传起来。

  中国的种痘法传入欧洲后,遭到顽固保守分子的反对,他们责骂种痘是“狂人”的逻辑,一些基督教牧师认为“天花是上帝的恩赐”,凡人“不能逆天行事”。有些国家竟出令禁止种痘。当时的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却对中国的种痘法倍加赞扬。他在《谈种痘》的信中写道:“我听说一百年来中国人一直就有这个习惯,这是全世界最聪明、最讲礼貌的一个民族的伟大先例和榜样。” 
 
  
  十八世纪,中国的种痘术传入英国以后,在英国流传达四十年之久。英国的一个乡村医生琴纳(E. Jenner,1749-1823)幼时也种过人痘,后来他在行医过程中,通过挤牛奶妇女的经验知道:得过牛痘后就不会再生天花了。琴纳由此得到启发,想到这可能是牛痘使他们对天花产生了抵抗力。 1796年5月14日,琴纳首次从正在患牛痘的挤奶女孩手上,沾了一些痘浆接种在一个八岁的未患天花的男孩手臂上,接种部位生了一个典型的牛痘。六周后,琴纳特意给这个男孩接种天花痘浆,结果这个男孩安然无恙,证明他对天花已经有免疫力了。后来,经过反复试验,证明接种牛痘后确实能预防天花。

  公元1805年(清嘉庆十年),种牛痘法由澳门的葡萄牙商人传入我国,因为牛痘比人痘更为安全,所以我国民间也逐渐改种牛痘了。

  20世纪,由于接种牛痘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天花病毒越来越无处藏身。到了20世纪80年代,人类终于消灭了天花。

(全文完)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医人保持中立

广告赞助更多

广告赞助更多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中医学院 | 医学考试 | 健康养生内科 | 外科 | 妇科 | 儿科 | 性病 | 皮肤 | 五官 | 肝病 | 两性 | 中医人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