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时代对麻疹的免疫策略是什么

时间:2006/9/1 22:53:41   文章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文章导读:

  自60年代初广泛应用麻疹疫苗以来,麻疹的发病率虽有显著降低,但距消灭麻疹的一天还相当远,因为麻疹免疫接种在某些地区尚未普及,世界上还有不少国家不能制止麻疹流行,所以消灭麻疹任重道远,还需不懈努力。

  麻疹是传染性很强的呼吸道传染病,在潜伏末期即开始有传染性。近年来不典型病例增多,增加了诊断难度。因此,在控制其流行的3个环节中,就以抓保护易感者这一环节更为重要,管理好传染源及切断传播途径亦应重视。通过对麻疹,发病情况的调查及对免疫人群的抗体监测,在目前麻疹的免疫策略中重点研究了初免年龄的选择和再免疫问题。

  (1)初免年龄的选择: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不一样。前者初免年龄为13—15个月,而后者则定为9个月。这些都是根据10年前所进行的婴儿胎传抗体在体内持续时间的研究结果而制定的。

  随着麻疹疫苗接种的开展,麻疹的发病年龄出现很大变化,即向小年龄组和大年龄组两头推移。免疫年龄前发病率有上升,如尼日利亚的贝宁,1岁以下发病占47%,在南非城市人口中患麻疹的有20%一45%年龄小于9个月。

  目前大多数26岁以下的人免疫力是从疫苗获得的。疫苗免疫的年轻母亲的抗体平均滴度要比自然感染麻疹的年长母亲低0.8log2滴度,相应的抗体水平的差异在他们的孩子中也同样存在。

  1963年以后出生的母亲,她们的孩子中95%以上在8个半月时已对麻疹敏感,仅2%在12个月时仍能抵御麻疹病毒的感染。而1958年以前出生的母亲的孩子平均要到11个半月时才对麻疹病毒或疫苗敏感,提示胎传抗体消失时间缩短,表明初免年龄应提前以预防敏感儿接触野毒株后发病。

  国外有人证实疫苗接种后产生的抗体水平要比自然感染麻疹病毒后产生的低。有人研究了影响麻疹疫苗血清学应答的因素,指出那些抗体滴度小于1:40的母亲的5—10月龄婴儿比具有高抗体滴度的母亲所生的婴儿更易从自然麻疹或免疫后获得抗体,且几何平均滴度也高。

  (2)再免疫问题:在初免年龄前麻疹患儿比例上升的同时,青春期患者也有所上升。80年代美国大学生麻疹患者数占一定比例,1980年为l.5%,1981年为3.3%,1982年为6.7%,1983年为19.8%。1985年加拿大的麻疹患者中15岁以上的占26.9%。我国材料也是15岁组发病人数有增多,因为①一剂免疫能使易感儿人数迅速下降,然而由于部分免疫成功的儿童没有机会暴露于自然麻疹中,若干年后麻疹抗体渐下降甚至消失。②部分儿童没得到免疫或免疫后应答失败。所以不可避免地会累积部分对麻疹敏感的青少年,造成该年龄组麻疹发病数上升。因此许多国家都实施再免疫计划,如北欧各国“双钟方案”的初免年龄是1岁半,再免年龄芬兰是6岁,其它国家是12岁,再免目的是使第一次漏种的此时可得到补种;初免失败者此时可获补免;初免成功者此次可加强免疫。此方案的优点为:①如2次接种都有90%的覆盖率,并有90%效果,则仅省5%以下的青少年对麻疹缺乏免疫力,低于流行所需要的易感人群数,就不会造成麻疹大流行。②再免诱生的抗体主要是免疫球蛋白G,且它比初免产生的免疫球蛋白G持续时间更长,保护期也就更长。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医人保持中立

广告赞助更多

广告赞助更多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中医学院 | 医学考试 | 健康养生内科 | 外科 | 妇科 | 儿科 | 性病 | 皮肤 | 五官 | 肝病 | 两性 | 中医人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