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多家三甲医院医生被曝涉论文造假 有医院称严查

时间:2017-4-25 16:03:36   文章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全媒体记…  

新闻简介:此次事件牵涉524名中国学者,他们来自119家机构,另有4家海外大学、医院。从名单中可以发现,这些机构中包括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知名大学和三甲医院。据称,这次撤稿创下学术期刊单次撤稿量、单期刊撤稿总量、中国学者遭集体撤稿量的多重纪录。

  此次撤稿事件是2015年撤稿事件的延续,《Tumor Biology》杂志利用2015年撤稿事件掌握的虚假同行评审信息反查了2012-2016年发表的所有论文,从而发现这批被撤论文。

  撤稿事件是全球性问题,不是只针对中国作者的论文,其他国家作者的论文也存在因虚假同行评审等原因被撤稿的问题。

  ——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安诺杰

  已就撤稿事件与施普林格出版集团相关负责人进行了坦诚深入交流,并指出,虽然作者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出版集团和期刊编辑存在内控机制不完善、审核把关不严格等问题,也理应对此承担责任。

  ——中国科协

  刚刚过去的周末,一则有关医疗学术界的新闻在网上被刷屏。缘起当地时间4月20日,学术出版巨头施普林格(Springer)发布声明称,107篇已发表于《肿瘤生物学》(《Tumor Biology》)的论文,因涉嫌同行评审造假被撤稿。

  此次事件牵涉524名中国学者,他们来自119家机构,另有4家海外大学、医院。从名单中可以发现,这些机构中包括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知名大学和三甲医院。据称,这次撤稿创下学术期刊单次撤稿量、单期刊撤稿总量、中国学者遭集体撤稿量的多重纪录。

  截至昨日,涉事的广州数家医院对事件暂时都还未作出官方回应。其中一家医院的有关负责人表示,医院目前已就事件展开调查,但是否学术造假还有待确认,“如果确实是学术造假,医院有非常严厉的惩治措施。”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伍仞、伍君仪、黎蘅

  专家:互带名字较普遍或有人“躺枪”

  广州某三甲医院的一名医生告诉记者,本次事件中涉嫌的造假论文,不是内容上的造假,而是同行评审造假,具体是同行评审以“真专家名字、假联系方式”的方式进行,给出的是有利于论文发表的虚假意见,这其中涉及论文中介机构的操作。“现在国内想往国外杂志投稿,不少都要找中介”,而目前国内的一些论文中介机构,除了提供中文论文译英或英文论文润色服务外,也可以代为“搞定”同行评审意见。有中介机构就采取了造假来提高论文的发表率。

  该工作人员还表示,本次论文撤稿事件爆出后,出现有部分署名作者“躺枪”的情况。这也是目前国内学术界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而不仅是在医疗界:把导师或领导的名字也加入署名,或者几名相熟的同事同学互相“带带名字”,只要不影响作者他自己的分值就可以。这样就增加了每个人发表论文的篇数,对大专家自然没什么所谓,但对于年轻人出去找工作写在简历上也更好看些。

  同行评审“惹祸”

  涉107篇论文119家机构

  当地时间4月20日,学术出版巨头施普林格(Springer)发布声明称,107篇已发表于《肿瘤生物学》(《Tumor Biology》)的论文,因涉嫌同行评审(议)造假被撤稿。该杂志2016年SCI影响因子为2.926。

  被撤稿的论文在2012年到2016年之间发表,牵涉524名中国学者,他们来自119家机构,另有4家海外大学、医院。

  谁来承担造假责任?

  根据中国科协和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安诺杰一行的会谈内容。“同行评审(议)造假”可能牵涉三方面:

  第一,论文作者的责任“不可推卸”。

  第二,“第三方”的责任“不可推卸”。

  第三,相关杂志社“理应对此承担责任”。

  什么是同行评议?

  同行评议是决定一篇投稿论文能不能在期刊发表的重要机制。一般而言,论文作者向期刊投稿后,期刊编辑会邀请具有专业知识、和作者没有利益相关的学者,评议论文的价值和质量。期刊主编在同行评议的基础上决定是不是接收论文。

  同时,《肿瘤生物学》此前规定,论文作者可以向期刊推荐评审这篇论文的合适专家。此举本是为了让细分领域的研究能有对口的专家进行评审,但这也让造假者有机可乘。造假者或是提供伪专家名单,或是提供真专家的假邮箱。如果期刊选择他们作为审稿人,会得到一份热情洋溢的正面评议回执,从而“助推”论文发表。

  论文搞不定卷铺盖走人?

  据了解,临床医生搞科研中美有很大的差异。

  近日出版的《赴美行医:故事、观点和指南》一书主编李嘉华是一名土生土长的广州仔,本科就读于北京大学医学部临床医学专业,后赴美国南加州大学留学获PhD博士学位,2013~2016年在芝加哥完成内科住院医师培训后,现为哈佛大学布莱根妇女医院与麻省总院肾脏内科医师。他介绍,在研究型的大学教学医院中,走科研道路的医生的核心竞争力才是做实验、写论文、申请基金。这类医生即使临床工作不是一流水平,依然能有一席之地;相反,在以临床为导向的机构(比如私立医院和社区医院),再好的科研背景也不是医生的核心竞争力。

  张医生(化名)是杭州一家省级大医院的肝胆外科医生,直言科研压力很大。他说现在医院招医生只收医学博士,连硕士都进不了,入职后医生的晋升跟科研息息相关,各个级别都有发表SCI(美国《科学引文索引》)论文的要求,要参加医院的“科研轮转”。而且,他所在的医院非常看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很多35岁以下的医生每年都去申请这笔25万元的科研经费——钱不是问题,关键是项目。医院科教科经常动员年轻医生去申请科研经费,导致大家的压力很大。据他所知,骨科、肿瘤外科、耳鼻喉科的很多医生,包括有3名毕业自协和医科大学临床医学8年制的高才生,因为种种原因没有申请成功,被迫离职。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网站保持中立

医考考研更多

中医中药更多

广告赞助更多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中医学院 | 医学考试 | 男性保健女性保健 | 外科 | 妇科 | 儿科 | 性病 | 皮肤 | 五官 | 肝病 | 两性 | 健康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