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病毒性肝炎高发地区,其中以乙型病毒性肝炎为最多。乙型肝炎病毒(HBV)在机体内的持续感染是由病毒和机体免疫状态两方面因素决定的。HBV感染人体后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机体获得抗HBV特异免疫,病毒被清除;另一种是未获得抗HBV免疫,导致机体长期携带病毒。
在门诊,我们常常碰到许多乙肝病人急于进行抗病毒治疗,这种观点其实是不正确的。慢性乙型肝炎感染的自然病程包括三个阶段:
①免疫耐受期该阶段表现为HBeAg阳性,欲称为“大三阳”。HBV-DNA高,肝功能正常,但临床无症状,往往在体检或在做其他检查时发现。此阶段不需要抗病毒治疗,但必须3~6个月随访一次;
②免疫清除期:病人肝功能反复异常。血清HBV-DNA满度时高时低.该期是亟需抗病毒治疗的重要时期,且治疗效果较好;
③低水平复制期;HBsAg阳性持续存在。HBeAg可阴性HBV-DNA呈低量水平,部分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肝癌。该期大多数病人的抗病毒疗效不如人意,甚至有部分病人可在治疗期间出现病情加重。病人如出现过腹水或有低白细胞、低血小板者,即诊断为肝硬化失代偿的病人,不适宜应用干扰素。
所以,病人在治疗前必须知晓自己正处于什么状态。以配合医生采取相应措施,是定期门诊随访或立即抗病毒治疗,或不能抗病毒治疗。作为专科医生,需要密切观察病人的情况,给予细心的指导。
α-干扰素是用于肝炎的抗病毒治疗的首选药物。抗病毒治疗的目标是:阻断体内的病毒复制,降低病毒的量,最终清除病毒;控制肝脏炎症反应和坏死病变改善肝功能;改善长期临床预后,包括延缓或阻断发展为肝硬化和预防乙型肝炎相关的肝细胞肝癌的发生延长生存期和提高生活质量。
经过时间的考验,α-干扰素已在乙肝抗病毒治疗中占据主导地位,但也存在停药后的复发问题,这是一个客观事实。干扰素注射后一般4~6小时会发热及全身酸痛等流感样症状。这时只要多喝水或适当服用解热镇痛药。一般都能自行缓解。但随访时若发现有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可酌情调整剂量。甚至停用观察或应用升白细胞和血小板的药物待指标上升至适当范围再逐步调整到干扰素最佳治疗剂量。疗期间必须认真做到定期门诊随访。如果注射干扰素过程中出现黄疸、抑郁、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不良反应必须停药。
虽然乙肝不需终身治疗。但在没有根治这一疾病的药物问世前。必须终身随访、动态观察疾病的变化,发现情况后尽早进行针对性治疗。这对每一位HBV感染的人,都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