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褥期母体各系统变化很大,虽属生理范畴,但子宫内有较大创面,乳腺分泌功能旺盛,容易发生感染和其他病理情况,及时发现异常并进行处理非常重要。
1.产后2小时内的处理 产后2小时内极易发生严重并发症,故应在产室严密地观察产妇,处理好此期非常重要。除协助产妇首次哺乳外,不断观察阴道流血量,最好用弯盘放于产妇臀下收集,并注意子宫收缩、宫底高度、膀胱充盈否等,并应测量血压、脉搏。若发现子宫收缩乏力,应按摩子宫并肌注子宫收缩剂(麦角新碱或缩宫素)。若阴道流血量虽不多,但子宫收缩不良、宫底上升者,提示宫腔内有积血,应挤压宫底排出积血,并给予子宫收缩剂。若产妇自觉肛门坠胀,多有阴道后壁血肿,应行肛查确诊后给予及时处理。若产后2小时一切正常,将产妇连同新生儿送回病室,仍需勤巡视。
2.饮食 产后1个时可让产妇进流食或清淡半流食,以后可进普通饮食。食物应富有营养、足够热量和水分。若哺乳,应多进蛋白质和多吃汤汁食物,并适当补充维生素和铁剂。
3.警惕产后尿潴留 产后尿量明显增多,应鼓励产妇尽早自解小便。产后4小时即应让产妇排尿。若排尿困难,应解除怕排尿引起疼痛的顾虑,鼓励产妇坐起排尿,用热水熏洗外阴,用温开水冲洗尿道外口周围诱导排尿。下腹部正中放置热水袋,刺激膀胱肌收缩,也可针刺关元、气海、三阴交、阴陵泉等穴位。用强刺激手法,或肌注甲硫酸新斯的明1mg或加兰他敏注射液2.5mg,兴奋膀胱逼尿肌促其排尿。若使用上述方法均无效时应予导尿,必要时留置导尿管1-2日,并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
4.重视便秘 产后因卧床休息、食物中缺乏纤维素以及肠蠕动减弱,常发生便秘。应多吃蔬菜及早日下床活动。若发生便秘,应口服缓泻剂、开塞露塞肛或肥皂水灌肠。
5.观察子宫复旧及恶露 每日应在同一时间手测宫底高度,以了解子宫逐日复旧过程。测量前应嘱产妇排尿,并先按摩子宫使其收缩后,再测耻骨联合上缘至宫底的距离。产后宫缩痛严重者,可针刺中极、关元、三阴交、足三里等穴位,用弱刺激手法,也可用山楂100g,水煎加糖服,或定时服用索密痛片。
每日应观察恶露数量、颜色及气味。若子宫复旧不全,恶露增多、色红且持续时间延长时,应及早给予子宫收缩剂。若合并感染,恶露有腐臭味且有子宫压痛,应给予抗生素控制感染。
6.会阴处理 用0.2%苯扎溴铵液擦洗外阴,每日2-3次,平时应尽量保持会阴部清洁及干燥。会阴部有水肿者,可用50%硫酸镁液湿热敷,产后24小时后可用红外线照射外阴。会阴部有缝线者,应每日检查伤口周围有无红肿、硬结及分泌物。于产后3-5日拆线。若伤口感染,应提前拆线引流或行扩创处理,并定时换药。
7.乳房护理 推荐母乳喂养。必须正确指导哺乳。于产后半小时内开始哺乳,此时乳房内乳量虽少,通过新生儿吸吮动作刺激泌乳。废弃定时哺乳,推荐按需哺乳,生后24小时内,每1-3小时哺乳一次。生后2-7日内是母体泌乳过程,哺乳次数应频繁些,母体下奶后一昼夜应哺乳8-12次。最初哺乳时间只需3-5分钟,以后逐渐延长至15-20分钟。让新生儿吸空一侧乳房后,再吸吮另侧乳房。第一次哺乳前,应将乳房、乳头用温肥皂水及温开水洗净。以后每次哺乳前均用温开水擦洗乳房及乳头。母亲要洗手。哺乳时,母亲及新生儿均应选择最舒适位置,需将乳头和大部分乳晕含在新生儿口中,用一手扶托并挤压乳房,协助乳汁外溢,防止乳房堵住新生儿鼻孔。每次哺乳后,应将新生儿抱起轻拍背部1-2分钟,排出胃内空气以防吐奶。哺乳期以10个月至1年为宜。乳汁确实不足时,应及时补充按比例稀释的牛奶。哺乳开始后,遇以下情况应分别处理:
(1)乳胀:若发生乳房胀痛,多因乳腺管不通致使乳房形成硬结,可口服维生素B6或散结通乳中药,常用方剂为柴胡(炒)、当归、王不留行、木通、漏芦各15g,水煎服。同时用凉毛巾湿冷敷配以揉乳房,促使乳汁畅流。
(2)催乳:若出现乳汁不足,除指导哺乳方法、按时哺乳并将乳汁吸尽、适当调节饮食外,可选用下述方法催乳:①针刺中、合谷、外关、少泽等穴位,用强刺激手法;气血虚弱者取足三里穴,用弱刺激手法,或用耳针取乳腺、胸、内分泌、皮质下等穴位,每日一次;②服用中药:肝郁气滞型选用下乳涌泉散(当归川芎、花粉、白芍、生地、柴胡、青皮、漏芦、桔梗、木通、白芷、山甲、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