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腮的历史如何

时间:2006/9/1 23:57:02   文章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文章导读:

        流行性腮腺炎民间称腮腺炎、“猪头肿”,中医叫“痄腮”、“蛤蟆瘟”等。我国远在2600多年以前的《内经至真要大论》中就有关于本病的记载,属于“时疫”。公元前5世纪,希波克拉底也描述过该病的特征。从古至今对本病的认识可分3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公元前至19世纪,确认本病有广泛的流行性,刘其临床特点、传染性作了描述,至19世纪已肯定是世界性流行的传染病。

  第二阶段从19世纪中期至末叶,对该病的临床、发病机制、病理解剖、传染环节和流行病学特点都已作了较丰富的观察。1849年诺曼洛夫斯基把流腮分为肿瘤型及神经型;有人更进一步说明流腮不只是局部损害,脑膜炎、面神经炎及睾丸炎均由同—病原引起。

  第三阶段是20世纪初有人提出流腮的病原可能是滤过性病毒并开始了实验动物感染的研究。开始用猫未获成功,直至1930年用猴子试验产生和人相似的腮腺炎表现。但直到1934年乔森同哥德派司吉自患者唾液中首次分离出病毒,并发现鸡胚是流腮病毒的敏感宿主,因而推动了人们对该病毒的进一步研究。1948年摩根发现该病毒的溶血作用;1955年海威等发现病毒可在人胚和猴体细胞上生长,并引起受染细胞发生病变;1968年后美国流腮减毒活疫苗获得成功;1972年后我国亦开始了流腮减毒活疫苗的气雾免疫预防。随着荧光免疫电镜、分子生物学及遗传工程等新技术的发展,迅速提高了对流腮病毒的认识。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医人保持中立

广告赞助更多

广告赞助更多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中医学院 | 医学考试 | 健康养生内科 | 外科 | 妇科 | 儿科 | 性病 | 皮肤 | 五官 | 肝病 | 两性 | 中医人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