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世界银行的研究,当一个国家艾滋病达到普遍流行的程度时,这个国家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下降0.5%。对目前的中国来说,这意味着411亿元的损失。这是个天文数字,好在它还只是对我们未来的警示。但另一个也相当惊人的数字,却记录着我们已付出的惨痛代价:据报道,自1985年至今,滇池流域生态价值减少24亿,而人们依托滇池流域从事生产经营等经济活动所创造的价值却不抵这个数目,可谓得不偿失。
是否重视为未来投资,无论对个人、对企业,还是政府,都是检验其是否成熟、理性的重要标志之一。对普通公民个人来说,无远虑,难免多近忧;对企业来说,不重视人才培养及产品开发等长远投资,不可能有持续发展的后劲;对政府来说,忽视对未来投资,必然弊病百出,而且,比起一个家庭、一个企业的兴衰,出自政府的漠视,后果将不可想像。说到这里,很容易使人联想到的是,一些地区教育的整体投入一直在低水平徘徊,许多地方对糟蹋环境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防灾减灾的投入、研究及相关培训迟迟提不到议事日程……
肯不肯为未来投资,取决于直接的利益联结。在许多家庭,为孩子求学,家长节衣缩食,不惜血本,人们投资未来的意识之所以如此明确和果断,因为这种投资与孩子和家庭的利益息息相关。至于国企之内,人才流失、企业兴衰许多时候与“掌门人”的升迁没多大关系,所以关心的程度大减。到了政府一层,有时这种利益的联结,在某些地方与某些人的利益联结更为脆弱与淡漠,形成一种可怕的责任分散、责任“融化”,出了事,似乎找不到直接的责任人,于是,成了“大家都负责,大家都不负责”。但是,在百姓心目中,一个屡屡为未来支付惨重代价的地方政府,称不上是一个尽职尽责的政府、一个令百姓满意的政府。
如果在疾病大范围蔓延后,才想到最初应该如何控制病情;如果当沙尘暴肆虐、水质恶化到无水可饮、植被破坏而山洪滚滚的时候,才意识到保持生态平衡的意义;如果在众多社会问题暴露出来后,才想到提高人的素质的重要;如果在煤矿出了事故死了人,才为当初忽视安全生产而后悔……那么,一切都为时太晚。所有的问题归根到底,都是一种短视,一种以未来作代价换取眼前利益的短视,而这种“交换”往往得不偿失,这种短视的代价往往相当惨重。
因为要面对未来,所以才有了国与国之间的臭氧层保护等利益谈判,才有了各国政府越来越关注教育、环保等荫及后代的事业。如果说人类文明的发展及科学技术的进步,已经给了我们足够的预测未来的能力,那么,剩下的就是人类肯不肯为自身未来的命运而克制眼前利益的膨胀,能不能选择一种对自己、对子孙更为负责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
我们都不愿意有朝一日去面对“亡羊补牢”的苦涩与无奈,与其那样,为什么不现在就做好未雨绸缪的规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