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淋巴管炎

时间:2007-12-13 15:35:34   文章来源:实用社区医师手册    作者:佚名  

文章导读:

 

急性淋巴管炎系致病菌从破损的皮肤或感染灶蔓延至邻近淋巴管内,所引起的淋巴管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炎症。通常由化脓性链球菌引起。

其临床表现为多发于四肢,浅层淋巴管炎在伤口近侧出现一条或多条红线,硬而有压痛;并伴发热、恶寒、乏力等。

【症状体征】

链球菌最常通过肢端的擦伤,创伤或感染灶(通常为蜂窝织炎)进入淋巴管。在一个肢端出现红色,不规则,灼热,触痛的线条,并由外周的损害向邻近的局部淋巴结蔓延。典型的淋巴结增大并有触痛。全身性表现(如发热,寒战,心动过速,头痛)常见,且常较皮肤表现所显示的情况为重。偶尔它们比局部感染的表现更早出现.白细胞增多有时常很明显,像蜂窝织炎一样,除非有脓液,开放性伤口或出现菌血症,否则常不能分离出病原菌。

可出现菌血症伴转移性感染灶,速度常惊人的快。沿受累淋巴管出现蜂窝织炎伴化脓,坏死和溃疡较少见,大多数病例对抗生素治疗敏感。

【治疗】

针灸治疗急性淋巴管炎,古籍早有记载。现代报道自六十年代{1]后大量出现,在治疗上,采用针剌、艾灸、郄穴刺血及电针围刺等法,其中,大部分治法都受到传统方法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有较大发展。同时,使疗效不断提高。目前,针灸治疗本病的痊愈率在95%以上,且大多在四、五天获愈。

▲刺灸法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红丝附近或两旁的经穴3~5处。
配穴:红丝所过或所属经脉的郄穴。
阿是穴位置:系红丝之头部和根部二处。

(二)治法
仅取主穴,如效果不明显可加用或改用配穴。主穴刺灸:先在经穴针刺,得气后作中强刺激捻转提插,留针;继在阿是穴施灸,用点燃的艾卷,从红丝的顶头部向根部缓慢移动,灸火离皮肤3厘米左右,以患者感热而舒适为度,约灸15~20分钟,待原来较细的红线灸成一宽而红的带,随即起针停灸。配穴刺法:在选定郄穴之两端各1寸处,用左手拇、食指按压,使静脉怒张,右手持三棱针对准穴位速刺入2~3毫米,立即出针。如此反覆左右上下点刺四、五下,呈梅花形,针点距离1~2毫米,血出如珠即可。刺入手法应轻捷,不宜过深。如血出不畅,可稍作挤压。术后用碘酒消毒后,用纱布包敷。每日1次。如症情缓解,针刺或刺血穴点数可减少。

(三)疗效评价
上法共治疗139例,总有效率达97.1%,其中1次治愈者109例(78.4%)[2,3]。

▲刺血

(一)取穴
主穴:井穴 。
配穴:阿是穴,合谷。
阿是穴:指红线。

(二)治法
先确定井穴,系指红线所循或所过经线之井穴。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使之出血。出血不畅者,应作挤压。然后,取阿是穴,从红线起点到止点,每隔1~2厘米点刺1针,放血少量;亦可用28号毫针刺;第1针刺在红线尽头处,隔2~3厘米刺1针,共刺数针。单数针,疾进疾出,摇大针孔,放出少量血;双数针可留针至症状缓解。如伴头痛、发热,针合谷,留针15分钟。每日1次,不计疗程。另可配合草河车60克,水煎2次分服。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114例,其中15例配合服草河车。结果全部治愈。最短1天,最长5天获愈。

▲火针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阿是穴:此指原发病灶。

(二)治法
找准原发病灶后,将针在酒精灯上烧红,对准病灶快速刺入,深约0.3~0.5毫米,待患者疼痛时针已拔出。一般肿势不大、范围较小的病灶,1次刺3~5针;肿势较大者,可刺肿块周围,每处只刺1针,不超过5针。对红线粗硬、压痛明显者,可在红线上截刺,每处只刺1针,不超过3针。要求针刺使病人痛者不痛、痒者不痒痛为度。刺后局部酒精消毒,敷上黄连软膏,外盖无菌敷料,胶布固定。

(三)疗效评价
共治18例,均1次获愈。

▲体针

(一)取穴
主穴:新奇、阿是穴。
配穴:灵台、大椎。
新奇穴位置:红线顶端1厘米处。
阿是穴位置:此指红线顶端。

(二)治法
以主穴为主,每次取1穴;效不显时加配穴。新奇穴行常规消毒后,用30~32号2~3寸不锈钢毫针,与皮肤成30度角刺入,待针尖通过皮肤后,即将针体放平,贴着皮肤表面,沿皮肤下循直线向“红线”顶端方向进针。进针要慢,要无酸、麻、胀、痛等得气感,否则表示针刺较深,应重新将针尖退至皮下更表浅地刺入。待至“红线”顶端离“红线”1~2毫米处捻针,留针5~15分钟。其间,行针数次,观察红线消失情况,经捻转及留针2~3次后,待红线消失到1.5~2.5厘米长时,取针。阿是穴,用1寸毫针剌1针,针尖向下, 然后沿红线正中每隔2寸向下针剌一针,直到病灶。进针深度0·5~1寸,留针30分钟。配穴用28号毫针行泻法,提插捻转2分钟后,取针。每日1~2次,不计疗程,以愈为期。

(三)疗效评价
共治66例,痊愈6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7.0%[4,5,9]。

上一页  [1] [2] 


莱姆病的特征性靶

常见性传播疾病(

子宫肌瘤(腹腔镜

疥疮(臀部)

疥疮(脚部)

尖锐湿疣3

尖锐湿疣4

尖锐湿疣5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医学眺望网保持中立

广告赞助更多

广告赞助更多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中医学院 | 医学考试 | 健康养生内科 | 外科 | 妇科 | 儿科 | 性病 | 皮肤 | 五官 | 肝病 | 两性 | 中医人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