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的吸收。例如酚在低浓度时皮肤吸收良好,而在高浓度时吸收不良并损伤皮肤。
(2)药物剂型:剂型对药物吸收有明显的影响。粉剂、水剂很难被吸收,霜剂中药物可被少量吸收,软膏或硬膏剂可促进药物的吸收。有机溶媒(乙醇、乙醚、丙酮等)可增加一些脂溶性和水溶性药物的吸收,另外水溶性药物则在水包油型乳剂(水层在外层)中易经皮吸收;而油溶性药物则在油包水型乳剂(油层在外层)中易于经过皮肤吸收。
(3)药物性质:一般脂溶性药物较水溶性药物易于穿透皮肤,如挥发油、苯酚、水杨酸、性激素、脂溶性维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也有另一论点认为皮肤的细胞膜是类脂性的,非极性较强,而组织液又是极性的,故既具有一定脂溶性并兼有适当水溶性的药物对皮肤的穿透力最大。例如有机磷农药兼具水溶和脂溶的特性,很易吸收而造成中毒。如药物在油、水中都难于溶解的则很难透过皮肤被吸收,而非常亲油的药物只聚积在角质层而不被吸收。 另外,药物的颗粒大小也影响吸收,颗粒越小透过皮肤间隙的可能性越大。
◆皮肤科用药的选择与应用 皮肤科用药包括外用和内服两个方面,而外用药则是治疗皮肤病的主要部分,选择和应用首先要针对病因处理,对症治疗,减轻或缓解患者的自觉症状,其次是合理选用药物,坚持治疗。
◆皮肤病的用药原则
(1)对症治疗:针对症状和引起的原因选用药物,如皮肤化脓性感染应选用消毒防腐药或抗生素(俗称消炎药)治疗;皮肤浅表性真菌(俗称霉菌)感染选用抗表浅性真菌药治疗;皮肤寄生虫感染(如疥虫、螨虫、阴虱)选用杀虫药处理;皮肤病毒性感染应选用抗病毒药;皮肤过度角质增生可选用角质剥脱药处理;如皮肤瘙痒时可选用局部麻醉药或清凉剂治疗。
(2)整体治疗:有些皮肤病的发生与病情发展与人的整体有着密切关系,因此治疗应从整体着手,则需配合口服给药。有时病因各异或暂时不清,但暂时可采用对症处理,减轻症状,继而全身治疗。
◆皮肤病的用药选择
(1)药物选择:首先要弄清药物的性质和作用,这是基于皮肤损伤的性质决定的。皮肤科的药和种类很多、性质和作用各异,主要有清洁药、温和保护药、局部麻醉药、止痒药、消毒防腐药、抗生素、抗真菌药、抗病毒药、杀虫药、收敛药、角质生成药、角质剥脱药、腐蚀药、刺激药等。
(2)剂型选择:皮肤科用药,除必须掌握药物性质外,还应注意到浓度和剂型。例如水杨酸,浓度为1-2%时有促进角质生成作用,5%时有角质剥脱作用,而10%以上时则有腐蚀作用。又如急性湿疹,在渗出期采用湿敷方法可收到显著疗效,若用软膏剂反可使炎症加剧、渗出增加,也不可采用粉剂,因可使其结痂。相反对急性无渗出性糜烂则宜用粉剂或霜剂等。
(3)浓度选择:使用外用药时也应注意全身和患病的局部情况,较幼嫩皮肤处用药浓度宜稍低,待观察耐受情况后再酌增减浓度。皮肤病急性期用药宜平和,以免造成刺激;而慢性期用药宜加强,以争取早日痊愈,缩短治疗时间。另皮损面积过大时,用药浓度应慎重,必要时先局部试用,以防过敏。 给药方法也应注意,要认真、详细阅读药品说明书,如创面必须先于清洗后再用药,如应用粉剂或洗剂一日应多涂擦数次,以避免因用法不当而降低疗效或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刺激性药物不要用于急性病症。
★★★皮肤病的预防 皮肤病是常见病,预防时十分重要的,对保障人体健康,生活安宁和促进生产有着普遍的意义。在皮肤病的预防中,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
(1)保护皮肤完整,避免损伤,对已发生的微小损伤应及时处理,以预防继发感染;
(2)保持皮肤清洁,减少刺激;
(3)加强体育锻练(冷水浴、日光浴、户外运动),提高抵抗力,改善皮肤营养状况;
(4)对已发生的皮肤病,应予及时的、合理的、妥善的治疗,有的放矢,早日消除病因,控制病程,缓解症状。
★★★皮肤科用药标识物的内容要求
各项内容必须符合《国家非处方药审批管理规定》第三章要求。
各种药物制剂应用各自的适应症、详细用法9包括应涂敷于何部位)、注意事项、禁忌证和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
★★★药品说明书上应有以下内容。
(1)本品说明书上有应有以下内容。
(2)在涂敷部位有烧灼感或产生瘙痒、局部发红、肿胀、出疹等情况,应停止用药,并将局部药物洗净,必要时应向医师咨询。
(3)本类药物(外用)一般连续应用不超过1周,如未好转应向医师咨询。
(4)本类药物应放置于儿童不能触及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