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及皮科用药小常识

时间:2006-8-31 23:08:08   文章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文章导读:

流的不良导体,并能抵抗轻度酸、碱的刺激和阻止水分、细菌的侵入。角蛋白和黑色素能将大部分日光折射,并能吸收紫外线光谱,从而保护机体免受日光的损伤。
  (2)感觉作用:皮肤内有大量感觉神经末梢,能接受外界刺激,能通过神经传导和大脑皮层的分析,产生冷、热、触、压、痛、痒等感觉。
  (3)调节体温作用:皮肤是热的不良导体,以保持体温的恒定。外界气温降低时,皮肤的毛细血管收缩,汗液减少,以防止体内热量外散;外界气温升高时,血管扩张,汗液分泌增多(每蒸发1毫升汗液需0.5千卡热量),以利散热。此外,体表周围空气的对流和传导作用,对体温的调节也有一定意义。
  (4)分泌和排泄作用 A、汗液的分泌:受体温调节中枢控制,平时成人不显性发汗每24小时可达500毫升左右,当气温升高、精神紧张、焦虑恐慌等可立即引起发汗,大量发汗可使钠、钾排出,造成电解质紊乱。在肾功不能不全时,发汗量可相应地增加,以协助排泄体内代谢后的产物。汗液呈酸性反应,其中水分占99%以上,其他为钠、钾、氯、乳酸、尿素等。 B、皮脂的排泄:皮脂的排泄不受神经的控制,皮脂呈酸性反应,脂肪酸、胆固醇等。皮脂在皮脂腺内积聚,到一定程度时,导管内压力增加,使皮脂从毛囊口排出到体表。在体表与汗液和体表水分形成一层乳化膜,当头皮皮脂排泄过多时,越用热水和肥皂洗头,皮脂排泄也就越多。此外,乳化膜还能使皮肤柔润,防止水分的过度蒸发和透入,中和碱性物质,抑制细菌、真菌的生长,起到保护皮肤的作用。
  (5)吸收作用:皮肤具有一定的吸收作用,吸收的主要途径是渗透入角质层细胞,再经表皮其他各层到达真皮而被吸收;此外,尚可通过毛囊、皮脂腺和汗腺导管而被吸收。至于吸收程度和角质厚度、单位面积内皮肤附属器数量、皮肤含水量、药物的剂型和浓度有关。如掌、跖角质层较厚吸收作用就较差,耳后角质层较薄、附属器数量较多吸收就较强,皮肤被水浸软后吸收作用也就较强,水溶性物质不易被吸收,而脂溶性物质如维生素A、D、K及酚类化合物、激素等则较易被吸收。所以,在使用外用药物时,要注意药物被吸收而引起中毒。
  (6)代谢作用:皮肤除储藏着大量的水分和脂肪外,还有蛋白质、糖、维生素等,这些物质都参与整个人体的代谢,所以,当人体的代谢发生障碍时,可影响皮肤的正常代谢,导致某些皮肤病的发生。反之,皮肤的低谢发生障碍时,也可影响整个机体的代谢。 皮肤是身体储藏水分的重要器官,约占人体水分的18%-20%。在皮肤有炎症时,一般可引起钠和水的增加,因此,限制水和盐的摄入,对疾病有一定好处。 脂肪在代谢中起到重要作用,如在营养缺乏时,可氧化产生必需的能量,表皮内的7-脱氢胆固醇经紫外线照射后能转化为维生素D3。 蛋白质的代谢对表皮细胞的分裂和分化,起重要作用。角质层含有丰富的角蛋白,如因患病而大量脱落时,则蛋白质也大量丢失。 糖原在正常表皮细胞中含量较少,但在银屑病等时,细胞分裂加速,糖原也增加。肯皮中葡萄糖含量相当于血浆中含量的2/3左右。糖尿病患者皮肤中葡萄糖含量增加,易发生化脓性和真菌性感染,如疖、体癣、念珠菌病等。在表皮中,糖分解成乳酸,这对皮肤的酸性反应起一定的作用。 维生素的代谢与皮肤的关系也很密切,维生素缺乏时,常先在皮肤上发生变化,如维生素A缺乏时,可产生角化过度。

  ●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各种因素

  人体的皮肤具有吸收外界物质的能力,药物涂擦到皮肤表面必须透过皮肤组织,进而到达血管和淋巴管才能发挥治疗作用,这种过程称为"经皮吸收"。皮肤吸收主要通过角质层、毛囊皮脂腺和汗腺三个结构进行。而角质层几乎承担着皮肤屏障的全部任务。通过角质屏障的途径有二:一是穿透细胞膜吸收,二是通过角质细胞惮隙吸收。此外经过毛囊皮脂腺和汗管、汗腺透入少量药物也是一条不太重要的途径。

  ●影响皮肤吸收的生理因素

  (1)年龄与性别:新生儿与成人的皮肤通透性几乎相同,但早产儿的皮肤通透性比足月新生儿和成人皮肤大10倍。另外新生儿药物透皮吸收的增加与新生儿体表面积和体重比例有关,伴随体重增加,体表面积也亦在增加,但体表面积增加速度却较慢,每单位体重的相对体表面积,新生儿却比成人快7倍,因此在相同部位皮肤表面涂擦同一药物时,由于吸收的组织浓度在婴幼儿比成人高,由此导致全身中毒的危险性亦要比成人大得多,就此点而言注意药物的用量是很重要的。男、女性别之间的皮肤吸收几无差异。
  (2)身体部位:人体各部位的皮肤通透性有明显差异,其中以阴囊皮肤的通透性最大,面部、前额和手背比躯干、前臂和小腿的透皮吸收好,四肢屈侧比伸侧好,以掌跖部最差。这主要是由于体位皮肤角质层的厚薄和毛囊皮脂腺的多少有关,例如掌跖部的角质层最厚,皮脂腺最少,因而屏障最大,相应透过的药物就会减少。

  ●影响皮肤吸收的病理因素

  (1)皮肤损伤:皮肤由于机械、物理、化学、创伤等损伤,破坏了皮肤结构,不同程度地损伤了角质层的屏障作用,致使吸收的途径敞开,对药物的吸收明显增加。
  (2)炎症:皮肤发生炎症时血流加快,经表皮到真皮的药物很快被移去,使表皮与深层组织间的药物浓度差距加大,促使药物更易透入。
  (3)皮肤水合程度:皮肤的角质层可被水合,所谓水合就是角质细胞与水分亲合,跟水分结合后使细胞体积膨大,角质层肿胀疏松。这是因为角质细胞膜实际上是一层半透性渗透膜,当含水量增加时,膜孔直径增大,组织紧密性降低,形成孔隙,使药物的渗透吸收增加。皮肤的水合程度决定了皮肤的柔软性,水合程度好使皮肤柔嫩细腻。一些药物或封包(即用塑料薄膜、胶布包裹皮肤)可显著地提高角质层的含水量,封包条件下的角质层含水量可由15%增加到50%,增加药物的吸收,提高疗效。

  ●影响皮肤吸收的物理因素

  (1)湿度:外界湿度低,角质层内水分降到10%以下时则角质层吸收水分能力明显增加。但当外界湿度升高时,由于角质层内外水分的浓度差减少而影响了皮肤对水分的吸收,因此随之对其他物质的吸收能力也相应降低。
  (3)皮肤渗透促进剂(透皮促进剂):透皮促进剂作用于皮肤上时,可改变皮肤渗透率,提高药物的溶解和扩散程度,导致药物的通透性增加。在外用药剂中加入前者可明显增加药物的释放、渗透和吸收。迄今已发现的透皮促进剂按化学性质可分为非极性、极性、表面活性三大类。常用的品种在二甲基亚砜(DMSO)和氮酮(AZONE)。前者是一种溶剂,能溶解多种药物,又被称为"万能溶媒",它不但可增加药物在溶媒中的溶解可促进吸收;同时尚可延长药物在角质层的贮存时间以增加药效。氮酮可使皮肤角质层中的类脂产生不规则排列,进而使细胞中脂质包层开裂,促使药物易于通过。

  ●影响皮肤吸收的药剂因素

  (1)药物浓度:一般规律为药物浓度越高,经过皮肤吸收愈多,但也有少数药物浓度过高使角蛋白凝固,反而影响药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莱姆病的特征性靶

常见性传播疾病(

子宫肌瘤(腹腔镜

疥疮(臀部)

疥疮(脚部)

尖锐湿疣3

尖锐湿疣4

尖锐湿疣5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医学眺望网保持中立

广告赞助更多

广告赞助更多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中医学院 | 医学考试 | 健康养生内科 | 外科 | 妇科 | 儿科 | 性病 | 皮肤 | 五官 | 肝病 | 两性 | 中医人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