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称之为青记脸。波及到巩膜及同侧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以灰蓝色斑状损害为特征。日本人发病率较高,约为0.3%~1.0%,我国不多见。
颧部褐青色痣(naevus fusco-careuleus zygomaticus)
本病主要特点为颧部对称分布的黑灰色斑点状色素沉着。为认为是太田痣或黄褐斑的一个变种。本病实际并不太少见。据台湾地区的一个调查的报告,2677人(男1019,女1658)包括医院、学校工作人员和学生,结果男性患病率为0.2%,女性为1.21%。
[病因及发病机理]
在胚胎发育期,黑素细胞由神经嵴向表皮移行时,由于某种原因未能通过表皮、真皮交界,停留在真皮内而形成的病变。
[临床表现]
多发于女性, 文献报告男女比例为1:12.8~17.7,发病年龄多在16~40岁,部分病人有家族史。发病部位在面部,绝大多数在颧部近下眼睑外侧,少数也可在眼睑、鼻翼部。为直径1~5mm左右的灰褐色、黑灰色或黑褐色色素沉着斑,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境界较清楚;数目不等,可为数个到数十个,平均10~20个;约大多数双侧对称分布。眼、口腔粘膜无迫害。患者无任何自觉症状。
[病理]
表皮正常,主要变化在真皮上部,特别在乳头下部,胶原纤维间散在细小、梭形黑素细胞,长轴与胶原纤维平行,多巴染色阳性。
[诊断及鉴别诊断]
一般根据临床表现即可诊断,但需与下列疾病鉴别:
1.太田痣 大多为单侧分布,沿三叉神经眼、上颌支走行部位,发病早,大多在出生时或1~2岁前发生,皮损为融合性色素沉着斑,常合并有眼、口腔粘膜损害,病理变化为真皮部有较多黑素细胞,长轴与胶原纤维不一定平行。
2.雀斑 皮损为黄褐色斑点,相对较少,发病早,多在5岁以内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夏季晒后加重,病理为表皮基底层黑素增多,无黑素细胞数目增加。
3.黄褐斑多发于颊部、颧部及上唇,眼睑部正常。